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选择题
难度系数:0.65
所属科目:初中历史与社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河南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河南省文物局《河南文物工作五十年》

材料二:如图。


图一青铜大面具
现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它宽131厘米,高71厘米,深66厘米,重131斤,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三星堆出土的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青铜面具。面具由四个部分分铸,然后再合铸而成。
图二商朝青铜器的制作流程想象图

材料三: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和兽骨十多万片,上面刻着很难辨认的文字。经考古专家研究,当时的人们在祭祀、打猎、出征时,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吉凶。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结果刻在龟甲、兽骨上。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就是从这些文字演变过来的。

——摘编自《上下五千年》

材料四:《吕氏春秋·审分览》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所谓“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种“公作”与“分地”之间的区别,反映出封建生产关系比没落的奴隶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并从材料二中推测出青铜大面具的生产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很难辨认的文字”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并说明这些文字与当今汉字的关系。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