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主要帝国主义列强的国力对比表
项目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美国 |
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 | 3 | 2 | 4 | 1 |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 1 | 4 | 2 | 5 |
材料二 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了新的国际秩序。
——摘编自黄安年《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44年6月6日,即进攻日,英国和美国军队……开辟了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这一新的威胁连同原子弹带来的灾难使得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战争正式结束。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国试图在整个战后世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而苏联则企求在本国周国建立起不容他人染指的势力范围;这两种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每一方都成了另一方实现自身目标的巨大障碍。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五 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不然的话,就会面临非常危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帮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摘编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1)阅读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哪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新的国际秩序”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哪一个条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开辟第二战场”的是哪次事件?哪次会议决定“苏联对日宣战”?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二战后美苏发动冷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5)材料五中提到的美国“帮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的计划被称作什么?
(6)在材料中提到的“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其中的“两大军事集团”分别指什么?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