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材料二 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 | 外交大事 |
1917年3月 | 中国与德断交,成立临时国际政务评议会 |
1917年 | 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参与和会 |
1918年 | 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参与和会 |
1919年 | 为能参与和会争取主动,中国倾向联美制日 |
材料三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称:(苏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材料四 邓小平认为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中国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董文文《论邓小平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
(1)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处理民族关系及边疆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将示意图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系列外交活动的背景与目的。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国际社会对中国所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国两制”之间的关系。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