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大航海时代的记忆


材料二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材料三 以下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项目式学习搜集的《西方食糖利用简史》。
西方食糖利用简史
中世纪 | 糖(英文的Sugar),源自1500年前的印度梵文中“糖”的读音,因此世界公认制糖工艺就是起源于印度。随着战争和商业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物品流通,蔗糖传入欧洲,砂糖是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价格极其昂贵。 |
16世纪 | 美洲试种甘蔗成功,种植甘蔗需要极其繁重的人工劳动,美洲以种植园的形式大量生产甘蔗和蔗糖,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成为欧洲最大宗进口商品。 |
17世纪 | 17世纪初英国的砂糖进口量并不大。到了17世纪末,喝加糖红茶逐渐成为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风尚。 |
18世纪 | 英国砂糖进口量迅猛增长,达到17世纪初的几十倍之多。1764年英国议会通过《食糖法案》,就非自英国进口的食糖向北美殖民地征税。 |
19世纪 | 英国工厂主普遍设置“茶歇时间”,让工人进行片刻休息,工人家庭普遍以加糖红茶作为比咖啡更加便捷的早餐饮品。 |
——摘编自[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等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郑和、哥伦布等人各自航海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就梁启超的感叹“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谈谈你的感想。(可以从背景与条件、动机与效果等方面发表感想。)
(3)根据材料三,指出自中世纪以来糖在欧洲食品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食糖业发展带来的世界影响。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