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运河兴建的第一次高潮。实力强盛的诸侯国为称霸中原而开始兴建运河。魏国开凿的鸿沟演变为隋唐宋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通济渠。吴国所开邗沟成为后来的淮扬运河;为伐楚所开运河,有的河段与京杭运河的江南段基本一致。隋唐宋时期,以隋通济渠和永济渠为标志,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水陆干道构架,掀起运河建设的第二次高潮。北宋时由江淮至开封的漕运量每年高达800万石。元代开始营建自江南产粮区至北京的漕运水道,时为运河建设的第三次高潮。全线贯通于13世纪的京杭大运河对泗水、汶水、卫河和黄河的沟通,50米地形高差的跨越,以及戴村坝和高家堰的坝工建筑,显示出中国运河工程技术在17世纪前领先世界的水平。

——谭徐明等《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答题卡对题号后填写“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写“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写“不涉及”。
①中国古代兴建运河主要出于军事和经济目的。( )
②隋朝大运河是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 )
③隋唐宋大运河的修建加重了民众负担。( )
④中国大运河体现了工业革命时期运河工程技术的先进水平。(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说明大运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