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了解纯碱的制备——“侯氏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主要化学原理是利用饱和氯化钠溶液吸收两种气体,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NH4Cl),再加热碳酸氢钠即可制得纯碱。
(1)纯碱属于
(2)饱和氯化钠溶液吸收的两种气体是 (填字母序号)。
A.Cl2 | B.NH3 | C.SO2 | D.CO2 |
任务二:探究纯碱的性质——Na2CO3溶液呈碱性
【查阅资料】
①溶液呈碱性,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较多的OH-。
②Na2CO3在水中全部解离出Na+和

③CaCl2溶液呈中性,Ca2+、Cl-对溶液的酸碱性没有影响。
【提出猜想】
(3)猜想一:H2O单独起作用,产生较多的OH-,使溶液呈碱性。
猜想二:Na+与H2O作用,产生较多的OH-,使溶液呈碱性。
猜想三: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滴入2滴酚酞溶液 | 溶液无明显变化 | 猜想一不成立 |
(2)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 | 溶液无明显变化 | 猜想二不成立 |
(3)①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 ②往①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CaCl2溶液至过量 | ①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② | 猜想三成立 |
【实验探究】
【解释与结论】同学们和老师交流,得知

【拓展与延伸】
(4)结合任务二的所有信息和结论,运用初中化学所学知识,经过分析推理可得出:Na2CO3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
任务三:探究纯碱的用途——用于生产洗涤剂
【查阅资料】Na2CO3可用于生产洗涤剂。Na2CO3溶液呈碱性,可清洗油污,溶液碱性越强,去油污效果越好。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继续对影响Na2CO3溶液去油污效果的因素进行探究。
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10%的Na2CO3溶液,并测定溶液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溶质质量分数 | 2% | 2% | 2% | 6% | 6% | 6% | 10% | 10% | 10% |
溶液温度(℃) | 20 | 40 | 60 | 20 | 50 | 60 | 20 | 40 | 70 |
溶液pH | 10.90 | 11.18 | 11.26 | 11.08 | 11.27 | 11.30 | 11.22 | 11.46 | 11.50 |
【解释与结论】
(5)实验①、②、③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
(6)要证明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与pH变化关系,可选择的3个实验的编号是
【拓展与应用】
(7)下列物质可用于去油污的是 (填字母序号)。
A.NaCl | B.NaOH | C.K2CO3 | D.CaCO3 |
任务四:探究市售纯碱样品成分
市售纯碱主要成分是碳酸钠,还含少量氯化钠等杂质。
已知:①部分银盐的溶解性如下表
![]() | Cl- | ![]() | |
Ag+ | 溶 | 不 | 不 |
②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
验证样品中含有氯化钠
实验Ⅰ、取纯碱样品,加水溶解得溶液X,测得溶液pH约为12。
实验Ⅱ、取溶液X,滴加过量试剂Y,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Ⅲ、向实验Ⅱ后所得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样品中含有氯化钠。
(8)测定溶液pH的操作: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与
(9)实验Ⅱ中所加的试剂Y应选用
a.稀盐酸 b.稀硝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钙溶液
任务四:测定样品中碳酸钠含量
准确称取2g干燥纯碱样品,加水溶解,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含碳物质全部转化为CO2),消耗盐酸体积为37.00ml。(该盐酸的密度近似等于1g/ml,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10)通过计算判断该纯碱样品的等级
无水碳酸钠等级规定如下:
优等品 | 一等品 | 合格品 | |
碳酸钠质量分数 | ≥99.2% | ≥98.8% | ≥98.0% |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