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地理眼,解世界惑。”旅行,是一种学习;研学,是一种实践。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厚、黄土地形类型最多、规模最宏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对黄土高原的研究、开发、治理,已是当下极为迫切的大事。某中学研学小组以“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课题,进行了研学旅行。下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

【确定位置了解文化】
(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包括乌鞘岭以东、( )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A.太行山脉以东、秦岭以北 | B.太行山脉以西、秦岭以北 |
C.太行山脉以东、秦岭以南 | D.太行山脉以西、秦岭以南 |
A.山西、四川 | B.陕西、贵州 | C.陕西、山西 | D.河北、河南 |
A.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 B.崎岖不平 |
C.地面平坦、一望无际 |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
A.当地黄土广布,利于开挖窑洞 |
B.当地气候干燥,年温差大;窑洞内冬暖夏凉,空气湿润 |
C.黄土的垂直解理发育,使得窑洞不易坍塌 |
D.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十分丰富,有利于开挖窑洞 |
【实验探究分析成因】
(5)地理实验是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手段。该中学研学小组进行了模拟实验,在其它自然环境相仿的情况,图中I组、Ⅱ组、Ⅲ组、Ⅳ组演示实验,说明了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分别是( )。

A.土质、降水、地形、植被 | B.植被、土质、地形、降水 |
C.地形、土质、降水、植被 | D.地形、植被、降水、土质 |
A.夏季多暴雨 | B.植被破坏 | C.气候干旱 | D.黄土土质疏松 |
A.在地势较平坦的地带平整土地,开垦农田 |
B.在缓坡地带种植树木和牧草 |
C.在陡坡地带修建梯田,种植玉米和小麦 |
D.在山脚地带修建挡土坝、护坡坝 |
【实际考察展望未来】
在生态攻坚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通过不断实验探索,实施“前埂后沟+梯壁植草+反坡梯田”的梯田果园模式(如下图),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8)“前埂后沟+梯壁植草”模式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前埂利于排水防涝 | B.后沟利于保水保肥 |
C.植草利于加固梯壁 | D.提高当地经济收入 |
A.便于修路采矿 | B.利于种子萌发 |
C.增强保持水土效果 | D.便于修筑窑洞 |
①粮食产量增加②土壤肥力增加③河流含沙量减小④河床淤积严重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