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
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下表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 | 日出时刻 | 日落时刻 |
① | 7:32 | 17: 08 |
② | 6:31 | 18:15 |
③ | 4:45 | 19:39 |
④ | 7:22 | 16:49 |
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2.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A.![]() | B.![]() |
C.![]() | D.![]() |
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 | B.古气候变化 |
C.古环境变化 | D.构造运动变化 |
4.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地形与某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 | B.水源 | C.植被 | D.坡向 |
6.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A.![]() | B.![]() |
C.![]() | D.![]() |

7.该月最可能是( )
A.3月 | B.6月 |
C.8月 | D.10月 |
8.此时,澳大利亚( )
A.①地天高云淡 | B.②地干热风大 |
C.③地南风暴雨 | D.④地北风酷热 |

9.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 )
A.人口总数减少 | B.老龄化加剧 |
C.平均年龄减小 | D.劳动力增多 |
10.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增长 | B.医疗水平 |
C.机械增长 | D.生育观念 |

1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千米 | B.15-20千米 |
C.20-25千米 | D.25-30千米 |
1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3.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
14.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0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 B.人口密度 |
C.资源条件 | D.出行方式 |
2019年,从安徽合肥发车,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已突破百列。下图为“我国丝路班列出境与海上丝路出港部分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丝路班列()
A.运输时效高 | B.单次运量大 | C.单位运价低 | D.绕行路程远 |
16.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有助于安徽省()
A.完善交通网络 | B.做强能源产业 | C.改善环境质量 | D.增加就业岗位 |

17.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8.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 B.流域面积 |
C.兴修水库 | D.水土保持 |


19.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A.![]() | B.![]() |
C.![]() | D.![]() |
20.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上右图中( )
A.①增大 | B.②增大 |
C.③减小 | D.④减小 |
杂交构树具有适应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贵州省某县将杂交构树生态农业列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下图为“项目位置和构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有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 B.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 |
C.全年多雨,光照条件差 | D.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 |
22.杂交构树生态农业有助于当地脱贫的原因有
A.杂交构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 B.杂交构树可有效提高荒地利用率 |
C.沼气制取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 D.促进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
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下图为“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该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有( )
A.环境恶化 | B.交通拥堵 |
C.资源枯竭 | D.产业萎缩 |
24.面对城市收缩,该市宜采取的措施有( )
A.优化产业结构 | B.加快工业化进程 |
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 | D.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
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下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
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 B.气候温和,物种丰富 |
C.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 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
26.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A.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 B.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
C.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 D.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
材料一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并在达卡西北汇合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最后注入孟加拉湾,流域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约1.3万亿立方米,年输沙量超过10.6亿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 图甲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概况及其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图乙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的月平均流量图”。
图甲

图乙
(1)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有____________。
(2)比较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平均流量的差异并解释其成因。
(3)分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4)为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指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材料一 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
材料二 图甲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图乙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

图甲 图乙
(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
(2)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3)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协同应对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4)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
材料一 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 图甲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乙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图甲 图乙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

(1)图中甲处海底地形为_______,判断理由为_______。
(2)简析阿拉伯海成为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的原因。
(3)说明7月份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
(4)乙海区可能出现的最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是_______,其危害有_______。

(1)该城市道路网络类型为_______,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有_______。
(2)图中①地最适宜布局的功能区为_______,理由有_______。
(3)概括甲类功能区布局的相同点。
(4)指出该规划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方面采取的措施。

(1)该镇旅游资源的特点有_______。
(2)简述该镇发展旅游业所拥有的有利条件。
(3)根据该地资源特点,请设计两个旅游主题。
(4)说明发展旅游业对该镇产生的积极影响。
土壤环境资料(mg/kg) | 水环境资料(mg/L) | |||||||||||
镉 | 铜 | 铅 | 铬 | 锌 | 镍 | 铜 | 锌 | 氟化物 | 硫化物 | 石油类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
A区 | 0.12 | 23 | 18 | 37 | 130 | 11 | 0.4 | 0.9 | 0.6 | 0.3 | 0.1 | 0.1 |
B区 | 0.64 | 67 | 112 | 91 | 162 | 36 | 0.3 | 1.7 | 0.9 | 0.8 | 0.5 | 1.3 |
合格标准 | ≤0.6 | ≤100 | ≤300 | ≤300 | ≤250 | ≤50 | ≤1 | ≤2 | ≤1.5 | ≤1 | ≤1 | ≤1 |

(1)对照相关标准,分析农药施用对A、B两区水、土环境质量的影响。
(2)据试验结果,比较A、B两区有益生物密度的差异。
(3)简析A、B两区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产生的原因。
(4)为保护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应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