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
A.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 |
B.仰面在灯光中 |
C.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chā)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 |
D.虽然 |
A.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
C.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符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骜,便是敬。 |
D.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恩。 |
作文立意要明确,表达的思想要有深度。同时,还要求新,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
②甚至从常见观点的对立角度反向立意
③都可以使立意新颖
④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A.①④②③ | B.①③④② | C.④①③② | D.②①④③ |
A.《诗经》中的诗歌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 |
B.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
C.“尊君”“令郎”“惠顾”“惠赠”“见谅”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敬辞。 |
D.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它以描绘山川景物为主,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
(1)北固山下,王湾看到夜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不禁感叹,写下了:
(2)西湖提上,白居易明锐地嗅到了早春的气息,写下了:
(3)中秋佳节,苏轼对月怀人,欢饮达旦,面对一轮孤月,徒然发问:“
(4)漫步河边,孔子看着日夜奔流的河水想到消逝的时光和生命,感慨道:“
(1)同学们挑选了一幅对联,作为班级励志名言。请用楷体将这幅对联抄写一遍,
剑锋出磨砺,梅馥发苦寒。
(2)班级准备在教室墙壁张贴一些名人画像,以丰富班级文化环境。班委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利于讨论有效开展的一项是
A.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画像,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
B.你要把咱们班变成国学馆吗?就知道古代,古代就好吗?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
C.我觉得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或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画像都可以考虑。 |
D.各位,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画像也可以有哇。 |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普通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
“大家小书”的主要特点:
(4)我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享有平等、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学习委员搜集了一些数据,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其中一组统计数据如下表,请简要概括其主要信息。
2018年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及录取率统计表
年份 | 报名人数 (单位:万人) | 录取人数 (单位:万人) | 录取率 |
2018 | 975 | 790 | 81.13% |
2019 | 1031 | 914 | 88.74% |
2020 | 1071 | 967 | 90.33% |
2021 | 1078 | 1001 | 92.89% |
(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国家统计局)
材料一
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互赠礼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牵涉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不同的人送礼也有不同的目的。比如,有的人送礼是出于利他主义,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有的人则只是出于“礼尚往来”。所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并不是送礼行为的唯一解释。
礼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赠送和接受的双方都有意义。礼品能反映你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树立怎样的形象。因为,每件礼品都是精挑细选或亲手制作后才送出去的,对方能从中衡量出你的兴趣品味,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同时,对接受者来说,礼品能让他感受到,他得到了你的认可,祝福,赞扬或牵挂……总而言之,他对你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
另外,不同的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不同的人采取的行动也不一样,同样的行动对不同的人传递的信息也会不同。比如,贫困的人送礼和富人送礼就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最缺的可能是钱,而后者最缺的可能是时间。如果一个百万富翁给乞丐100元钱,那可能只是一种施舍;同样地,闻人陪人聊天,可能是他本来就没有什么事干。贫困的人送一件价格100元的礼物, 与富人送1000元的礼物,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不能以实际价格衡量的。贫困的人传递的信息可能更强烈一些。反过来,闲人陪你玩一天,富人只陪你一个小时,表现出来的信号也可能是富人更重视和你的关系。所以,对于送礼来说,重要的是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而不是礼物对于收礼的人的价值的大小。从这个意义上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很有道理。鹅毛可能对你来说没有很大价值,但是对方愿意花大成本,把鹤毛千里迢迢地给你送过来,这就意味着他很重视你,很看重你们之间的关系。
(部分内容摘编自张维迎《博弈与社会》第三节)
材料二
世间但凡牢不可破的关系,都建立在相同的价值观之上,这样的关系,更经得起时间检验。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书籍。书之所以能成为承载友情,亲情乃至大国外交的礼物,是因为它更贴近精神、情感需求的本质:既彰显了通礼者的诚意和品味,又让收礼者感到自身的内在价值被发现、被读懂。惟其如此,送礼者和收礼者的关系。才不会堕入需求的底层,才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材料三
现实生活中送的很多礼物可能是浪费性的。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互送粽子。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吃粽子,而且即使喜欢吃,也不必非得端午节之前买。在端年节的时候,买粽子、送粽子的人并非注重粽子的实用价值,而是要表达牵挂和祝福。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更在乎粽子的包装和价格,似乎看起来责重,才能更显示自己的诚意。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载体。 |
B.礼品不仅对接受者有意义,也是赠送者精神情感的渴求。 |
C.不是所有的送礼行为都是为了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 |
D.“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因为鹅毛是对方的急需品。 |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相互馈赠礼品,在有的时期和地区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
B.不同的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采取的行动也会不一样。 |
C.礼物的价值主要是以其实际价格衡量,与送礼人是否用心无关。 |
D.只要互送书籍,就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
9.关于赠送礼品,常存在两种误区:①“越贵重的礼物,越能体现心意之诚”。②“越实用的礼物,越能满足对方所需。”请分别指出其不当之处。
穆锅盔
杨小凡
①药都的锅盔是一种独特的面食,又名壮馍,厚足一寸,直径满三尺。有人来买,用薄如火纸的长竹刀轻轻一划,嚓地掉下一块,外脆里筋,表酥内绵,甜丝丝,香喷喷。富人家直接吃,一般市井人家用其作下饭下酒的菜吃。巴掌大一块足够一个成人的晚饭,其筋其软其酥其脆其香其甜其味其质其色其形,无不堪称一绝。这说的是穆家锅盔。清末民初,药都有四十多家专营锅盔,但独穆芳的锅盔最为有名,人代物名、物代人名,久之,人称穆芳和穆家锅盔均曰:穆锅盔。
②穆锅盔生于光绪年间,长在清风巷,及至成人,做锅盔卖锅盔也在清风巷口。其人高七尺,臂长过膝,手大若扇,曾有一算命先生吃过他的锅盔说他有帝王之相,只因风水被人所破,才成了为世人提供美食的艺人。穆锅盔并不相信,一笑了之,依然天天做锅盔卖锅盔。
③看穆锅盔做祸盔是一种享受,有人看出香来、有人看出味来,有人看出神、有人看出阳刚之美,有人看出阴柔之雅。每天太阳刚刚露脸,穆锅盔就开了朝东的店门,把放在店内的面案,平底大锅等一应用具搬出来,再把袖子挽到两肘上方,清水净手后,便开始了一天的生意。他每天只卖一斗麦面的锅盔,十六两称整整十五斤。这些面一次倒入缸中,一次性兑水入内,然后弯腰勾头,一气和成。净手,点上一袋水烟,口吐青雾,面向东方。恰好一袋烟抽完,面正“醒”好,扬手把烟袋交给站在身后的徒弟。再净手,又弯腰低头两手入面缸,只听“啪”的一声,一块石头样瓷质的面块甩在了右面的面案上,“啪, 啪,啪”如是三声响,三块大小一样的面块,紧挨着排在了七尺长的面案上。之后,穆锅盛才直起头来,耸肩出气,像做了啥重活一样。接着,穆锅盔取一面块,揉了堆、堆了揉,反复一百零八遍,面块“熟”了,正好成一圈球;两手并拢按了一圈,面球变成了径达二尺的面饼,再用梨木面杖忽地旋了一圈,面饼正好厚是一寸,径三尺;然后,只见他抓一把芝麻,手腕一旋,芝麻薄薄地盖了一层。此时,平底大锅下,碳火正白。
④穆锅盔并不看铁锅,两手从两边托起面饼,“啪” 地向锅内一撂,面饼在锅中一旋,正好严严地塞满铁锅。穆锅盔做锅盔,锅底并不放油,只是带芝麻的一面在锅底干烧,文火慢烧。一个时辰之后,锅盔成了,用手猛地提出,只见先前的面饼已如石块,靠锅底的一面正好烧出五个深黄的圆印,浑似鴝鸥眼,砚台般大小。这是穆锅盔特有的标志。
⑤人的能耐大了,规矩也准大。穆锅盔有两条规矩:一是火候不到,任你买家催待急要也不出锅;二是每天只卖三饼,任你达官富商势力再大、出钱再多,也绝不多做。真让药都人又奇又气。
⑥话说宣统元年,官至热河都统、昭式上将军的药都人姜桂题,想将口福惠及家乡父老,重金从宫中请来八位御厨来药都联袂授徒传艺,为药都留下三百二十九道有名大菜,这是后话。御厨们离开药都的前一天,听说穆锅盔世上独有,想尝尝。但由于起床晚了点儿,来到清风巷穆锅盔店前,恰第三饼锅盔刚刚卖完,正要收摊。姜家大管家一脸讨好地说:“烦请穆先生再做一个,这八位御厨可是慕名而来的呀!”穆锅盔看都不看一眼,“明天请早!”说罢,扭身进店。
⑦管家和御厨们离开后,徒弟问穆锅盔,“师傅,这些都是御厨啊,何不破个例?”穆锅盔长叹一声,“你还年轻,规矩改了,穆锅盔就不是穆锅盔了!”
⑧徒弟并不解其意。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贯,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有比较明显的地城文化印记,刻画的人物个性独特、有风骨,充满传奇色彩。 |
B.开篇写锅盔是药都的独特面食,不仅点题引出了“穆锅盔”,还吸引了读者兴趣。 |
C.穆锅盔每天只做三饼,达官贵人出钱再多也绝不多做,可见他固执,不懂生意经。 |
D.小说虽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叙事简约,记言、记行结合,语言精到传神。 |
11.小说花了近一半的笔墨详写穆芳做锅盔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12.小说被收录在《药都笔记》中,作者曾说其中人物“各有奇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穆芳的“奇绝”之处。
①史进、李忠、鲁达三人来到潘家酒楼上,酒至数杯,正说些闲话只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酒保听得,慌忙上来看时,见鲁提辖气愤愤地。酒保抄手道:“官人要甚东西,分付卖来。”鲁达道:“洒家要甚么!你也须认得洒家,却恁地教甚么人在间壁吱吱的哭,搅俺弟兄们吃酒。洒家须不曾少了你酒钱!”酒保道:“官人息怒,小人怎敢教人啼哭,打搅官人吃酒。这个哭的是绰酒座儿唱的父子两人,不知官人们在此吃酒,一时间自苦了啼哭。”
②鲁达要酒保唤来,问道:“你两个是那里人家?为甚啼哭?”那妇人便道:“奴军是东京人氏,子父二人流落在此生受。此间有个财主,叫做镇关西郑大官人,要奴作妾。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未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没计奈何,父亲自小教得奴家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子。这两日酒客稀少,想起这苦楚来,因此啼哭。”鲁提辖又问道:“你姓甚么?在那个客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那里住?”老儿答道:“老汉姓金,孩儿小字翠莲。郑大官人便是此间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绰号镇关西。老汉父子两个,只在前面东门里鲁家客店安下。”
③鲁达听了道:“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们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史进、李忠抱住劝道:“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两个三回五次劝得他住。
④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鲁达把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分付道:“你父子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三人再吃了两角酒,下楼来叫道:“主人家,酒钱洒家明日送来还你。”主人家连声应道:“提辖只顾白去,但吃不妨,只怕提辖不来赊。”
⑤再说金老回到店中,先去城外远处卖下一辆车儿,次早五更起来,天色微明,鲁提辖大踏步走入店里来,高声叫道:“那里是金老歇处?”金老开了房门,鲁达道:“你去便去,等甚么!”店小二拦住道:“金公那里去?”鲁达问道:“他少你房钱?”小二道:“小人房钱,昨夜都算还了。须欠郑大官人典身钱,着落在小人身上看管他哩。”鲁提辖道:“郑屠的钱,洒家自还他。你放这老儿还乡去!” 那店小二那里肯放。鲁达大怒,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吐血。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向店里掇条凳予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的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
⑥且说郑屠,开着两间门面,鲁达走到门前,叫声:“郑屠。”……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下,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事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便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街坊邻舍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
(节选自《水游传》第三回)
13.下列有关《水浒传》及上面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达拳打镇关西是“路见不平”,伸张正义,但《水浒传》中的“正义”并非都如此。 |
B.鲁达打死郑屠后几经辗转在少华山落草,后投奔梁山。最能表现“官逼民反”的主题。 |
C.金老去“城外远处”雇车,店小二收了房钱仍不肯放人,侧面写出了郑屠平日的凶蛮霸道。 |
D.“酒钱洒家明日送来还你”“大踏步”“高声时道”,可见鲁达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
14.《水浒传》成功塑造了许多人物。即使是同类性格的人,也有不同的精神气质。如同样是粗鲁,鲁达是急躁,李逵是鲁莽,且李逵头脑简单,而鲁达心思细腻。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鲁达的“粗中有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库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电。
春冬之时,则素漓绿潭,回清倒影,绝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鳴三声泪沾裳。”
1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 |
B.①至于夏水 |
C.①虽乘 |
D.①林寒洞 |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7.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特征。
(1)第二段,作者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夏水
(2)第三、四段,作者分别用四个字的“
司马光邵佰温
荆公①欲变更祖宗法度,行新法,退故老大臣,用新进少年,温公②以为不然,力争之。神宗用荆公为参知政事,用溫公为枢密副使,温公以言不从,辞不拜。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
帝必欲用公,召知许州,令过阙上殿。方下诏,帝谓监察御史里行程颢日:“联召司马光,卿度光来否?”颢对日:“隆下能用其言,光必来;不能用其言,光必不来。”帝目:“未论用其言,如光者常在左右,人主自可先过。”公果辞召命,乞西京留司御史台,以修《责治通鉴》。帝与左丞蒲宗孟论人才,及温公,帝日:“如同马光未论别事,只辞枢密一节,联自即位以来,惟见此一人。”帝之春礼于公不衷如此。
(节选自邵伯温《那氏闻见前录》)
注释:①荆公:指王安石。②温公:指司马光。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土/知永兴军。 |
B.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土/知水兴军。 |
C.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士知水兴军。 |
D.温公坚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学土知水兴军。 |
19.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公以言不从,辞不拜。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王安石想改革祖宗的法律制度,实行新法,司马光没把它当回事。 |
B.皇帝已经猜测到司马光不会上股朝见,可见并非真心要任用司马光。 |
C.皇帝想任命司马光为许州知州,司马光因为修撰《资治通鉴》拒绝了。 |
D.皇帝直看重且礼遇司马光,认为如果他常伴身边,自己可以无过失。 |
时人见寒山 (唐)寒山
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
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
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贯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意思是,时人看见诗人,都认为他是个疯疯癫癫的人。 |
B.三,四句写诗人外部形象:不但貌不惊人,还胡乱穿着粗布衣服。 |
C.后四句说诗人虽然与时人有严重隔膜,但还是欢迎时人来“寒山”。 |
D.这首诗特色鲜明,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控,意蕴深厚、富有哲理。 |
2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
A.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
B.面对国家民族危亡,夏完淳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 |
C.人总有一死,只要留得一颗赤诚的爱国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彩,就死得其所。 |
D.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生存和凝聚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