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
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淀,爱莲湖的湖水明jìng( )如镜。湖边一片嫩嫩的小草在春雨的滋
1.下列给文段加点字注音及根据拼音写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净 yùn fǔ 哀 | B.静 yùn fù 衰 |
C.净 rùn fù 衰 | D.静 rùn fǔ 哀 |
2.文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万物复苏 | B.稀稀疏疏 | C.水波粼粼 | D.浩浩汤汤 |
A.通过在全市开展“法治进校园,培苗护成长”活动,使我市青少年法治意识得以提升。 |
B.自《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兴起了儿童厨具购买热潮,一些网店里,有的儿童厨具甚至月销量超过4万件左右。 |
C.5月27日,“强国复兴有我”广西校园课本剧优秀作品展演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活动。 |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
立夏有三候,初候__________;二候__________;三候__________。这个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①蚯蚓出 ②王瓜生 ③蝼蝈鸣
A.①②③ | B.③①② | C.③②① | D.②①③ |
回头看看海鸥 ① 潜水鸟 ② 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③ 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 ④ “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⑤ ”
A.①、 ②、 ③, ④: ⑤。 | B.①, ②, ③。 ④: ⑤! |
C.①、 ②、 ③。 ④: ⑤! | D.①, ②, ③, ④: ⑤。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风”“雅”“颂”“赋”“比”“兴”。 |
B.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律诗。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
C.初中阶段,我们集中学习了古代经典长篇小说节选的精彩片段《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其作者分别为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和曹雪芹。 |
D.《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
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朱定真
①2022年5月5日,立夏。
②说是“立夏”,但或许一些人体感上并不会觉得炎热,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通常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距该标准还有少许差距。
③明明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天,为何这一天在二十四节气里会被称为“立夏”?
④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说起。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古人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践。虽然古人对世界的经验认知和现代的科学标准之间有一些差距,但最终它们在时令变化方面却精妙贴合,且与农时、物候紧密联系,显示出现代统计学的意义。
⑤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正式进入雨季。
⑥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季节、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的节气,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至今,二十四节气仍对现代气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⑦夏季6个节气跨越3个月,人们由此认识了全年最热的季节,并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进行作息,加固堤坝防范洪涝灾害,安排农事活动。
⑧比如,小满节气时,北方的大麦和冬小麦灌浆饱满,南方江河水满;芒种节气时,我国南方主汛期已经开始,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段时间天气最是变化莫测,高温天气、对流性天气频发。小暑节气的标志就是“出梅”和“入伏”,即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终结,伏旱天气开始;大暑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华北一带已经进入俗称“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主汛期,是华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再加上气温高,“桑拿天”成为这个时段的“标配”。针对夏季的气候,各地需适时开展防汛备汛等相关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温。
⑨“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四季之夏,是大自然最热情洋溢的季节。让我们走近它、读懂它,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5日)
7.下列对本文说明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立夏”的由来。 | B.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
C.影响立夏的因素。 | D.主要介绍了“立夏”的形成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 |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立夏”其实还没有进入夏天,因为各地气温不一样。 |
B.立夏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 |
C.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 |
D.夏季有6个节气,人们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进行作息,固堤防洪,安排农事。 |
9.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
B.“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C.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D.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少许”不能删去,因为“少许”一词表明了“差距”的程度不大,如果删去“少许”一词,“差距”的大小就不清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⑪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⑫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⑬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
10.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填充完整。
文章脉络 | “我”的情感态度 |
自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 | ① |
② | “我”想用画笔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
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 | ③ |
1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12.读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一位画家忙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
13.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
14.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把敦煌之美,永远铸刻在了心中。”请说说作者镌刻在心中的美指哪些美?你在初中阶段一定也有镌刻在心中的美,请简要写下来。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1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D.而卒莫消 |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惟江上
A.何陋 | B.水陆草木 |
C.已而 | D.公与 |
17.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
B.【甲】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
C.【乙】文的“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D.【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沉浸在赤壁美好的景色之中,阐发一些人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
18.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9.【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
(1)
(2)露从今夜白,
(3)自古逢秋悲寂寥,
(4)子曰:“
(5)经典诗文中,胸怀“国之大者”的精神气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也滋养着我们。读《岳阳楼记》,我们从“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 表格左边的回目出自小说 “青面兽”是小说中 |
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看国潮服饰文化”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近年来,伴随文化自信日益增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广泛共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潮服饰应运而生。
国潮服饰成为时尚聚光灯的焦点。壬寅虎年央视春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穿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服装在太空迎接农历新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健儿的国潮服饰成为亮点;网络平台上,传统服饰文化频道聚集的用户数以千万计;时装周舞台上、商店橱窗里的国潮设计层出不穷……以醒目的汉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运动服、以虎和鹤等图案为设计元素的服饰、印有民族特殊纹样的外套,以及结合珐琅、绒花等传统工艺制成的首饰等,受到众多时尚爱好者喜爱。
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有机结合,国潮设计对当代服饰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期待国潮设计继续助推服饰文化传承创新,为中国服饰文化续写新的光彩篇章。
(1)请给以上文字拟写一个标题。(要求:13个字以内,请用正楷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2)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
题目:请以“____________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