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
A.井田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行省制 |
A.颁布“推恩令” | B.实行盐铁专卖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设置西域都护 |
A.张仲景 | B.华佗 | C.孙思邈 | D.李时珍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B.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 |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 D.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 |
A.张骞 | B.玄奘 | C.鉴真 | D.郑和 |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 B.人们争相抢购热门新书《天工开物》 |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牡丹亭》 | D.路边摊点兜售热气腾腾的水煮玉米 |
A.![]() | B.![]() |
C.![]() | D.![]() |
A.秦朝设置南海郡 | B.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
C.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 | D.清朝设置台湾府 |

A.保密等级的提升 | B.行政效率的提高 | C.君主专制的强化 | D.大臣权力的增大 |
A.昆剧 | B.徽剧 | C.川剧 | D.京剧 |
选项 | 时间 | 事件 |
A | 公元前221年 | 秦朝建立 |
B | 贞观十九年 | 玄奘结束西行回到长安 |
C | 庚子年 |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D | 民国十五年 |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
A.A | B.B | C.C | D.D |
A.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B.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
C.创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 | D.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中国人站起来了 |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C.鼓足千劲,力争上游 |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 B.第一艘无人飞船试验成功 |
C.第一位航天员被送人太空 | D.第一位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 |
A.宁波、汕头 | B.深圳、海口 | C.深圳、上海 | D.厦门、珠海 |
A.抽签产生公职人员 | B.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
C.赋予妇女政治权利 | D.给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

A.《权利法案》的颁布 | B.《人权宣言》的颁布 |
C.《大宪章》的颁布 | D.《权利请愿书》的颁布 |
A.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法律 | B.首次提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基本原则 |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 D.标志着拿破仑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 |
A.移动电话 | B.无线电报 | C.电子计算机 | D.互联网 |
A.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
B.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
C.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
D.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
A.推行“以工代赈” | B.整顿金融体系 |
C.制定“公平竞争法规” | D.调整农业政策 |
A.始于欧洲战场 | B.敌我双方实力悬殊 |
C.属于正义战争 | D.最后胜利来之不易 |
A.稳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 B.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C.赢得了和平人士普遍支持 | D.助推了美苏之间冷战对立 |
A.先后成立了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 B.积极投入第三次科技革命 |
C.纷纷建立完善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 D.大力提高发展中国家地位 |
【荣光背后的凄凉】
材料一 工业革命爆发后,需要工人的工厂增多了。工厂以机器生产为主,对体力和劳动技能的要求降低,孩子们成了理想的员工。他们身材通常较小,可以参加更多的小任务。同时,由于儿童体力纤弱,性格温驯,宜于工厂主发号施令。1839年,英国工人中18岁以下的儿童几乎占工人总人数的一半。英国火柴厂的童工每天工作12至15小时不等,工资低到“勉强只够维持灵魂不离开躯体的水平”。
——据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童工的地位和作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童工的处境,并分析工厂大量使用童工的原因。
【中国近代化的“火种”】
材料二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联名上奏:“挑选聪颖幼童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次年起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四批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计划留学15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公派留学。但是,1881年夏,清政府唯恐这些留美幼童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对儒学孔教失去兴趣,遂将这些留美学生全部撤回。留美幼童回国后,逐渐在各领域显现出非凡的才能,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等。许多人还在对外抗击侵略的战争中奋勇当先。据统计,殉国者有8人之多。
——据《赴美留学变迁,精英化转向平民化》(《国际先驱导报》2015-06-25)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公派留学潮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直接关联?清政府实施留美幼童计划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战火硝烟中的希望】
材料三 一组老照片

(3)结合时代背景,观察材料三中的这组照片,概括其表达的共同主题。
【共和国的未来】
材料四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关心少年儿童成长部分大事记
1949年 | 毛泽东给《中国儿童》杂志社回信并题词“好好学习” |
1953年 | 新中国第一座少年宫——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正式启用 |
1986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 |
1992年 | 发布《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
2007年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决定将15种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 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 |
2009年 | 已建立17个动画产业基地,已有523家出版社出版少儿读物 |
2020年 | “六一”前夕,习近平寄语少年儿童,希望他们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 磨炼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
——据新华社报道《在祖国的阳光下成长一-党中央关心少年儿童纪实》等整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以来我国少年儿童命运彻底改变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与国家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探究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成果
材料一

(1)就史料的来源来看,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哪一个?(写出片编号即可)在材料一中任选两幅片,分别说明其对应的文化成果的价值。
【探究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果
材料二 4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画面上,众神或坐或立,谈笑宴饮,穿着打扮与常人无异。画中盛放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如画中右侧附所示),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群神宴》中神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画家为什么会这样塑造?(3)中国明朝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当时的欧洲,符合真实的历史吗?请说明理由。
【探究三】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材料三 意大利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始终是西方文化之源,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在欧美诸国中也遥居领先地位。从丝绸之路到马可·波罗,乃至利玛窦首传西学,郎世宁饮誉艺坛(注:利玛窦、郎世宁都是明清时期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在科学、绘画、建筑等领域推动了西学的传播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中意文化交流史上始终不乏辉煌的篇章。
——据朱龙华《从“丝绸之路”到马可·波罗——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认识。
材料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不管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都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据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新华社2020-05-10)
概括材料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围绕该主题思想,列举除材料中两次“武汉保卫战”以外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思想明确,至少结合三个史实加以说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