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二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理解

愚公移山

从前,有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要绕很远很远的路,很不方便。


  愚公决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儿孙们听了齐声叫好。
  他领着一家人挖土搬山。他们挖的挖,抬的抬,干得非常起劲。邻居们看见了,也都过来帮忙。一个才七岁的孩子,也蹦蹦跳跳地跑来了。
  智叟看见他们干得又苦又累,就对愚公说:两座大山这么高,你又年老体弱,怎么能把它们搬走呢?
  愚公笑着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以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不停地挖下去,还怕挖不平吗?
  天帝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很感动,就派了两个力大无穷的神仙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从此,这里的人们出门再也不用绕道了。
1.仿写词语。
例:蹦蹦跳跳(AABB式)
                                                                 
2.这个故事讲的是________(谁)的故事?
3.读故事,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愚公门前有两座大山,人们进出很不方便。(     
(2)智叟觉得愚公年老体弱,根本移不走大山。(     
(3)愚公是个很有毅力的人,最后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4.这篇故事是一则寓言故事,这样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聪明的华佗

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他七岁的时候,妈妈送他到蔡医生的药铺里学徒。

蔡医生想考考小华佗。他看见两只羊正在打架,就叫华佗把它们分开。

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斗得很凶,谁也不肯让谁。华佗看了,心想: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

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两手各拿一把,在两只羊面前晃动。羊看到青草,都急着去吃。这样,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

蔡医生看了,很高兴,立刻收下了这个聪明的徒弟。

1.蔡医生考华佗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华佗心里想法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他是一个(     )的孩子。
A.听老师话                 B.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3.华佗的聪明表现在哪里呢?请你做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他用青草引诱两只羊分开了。(     )
(2)他把两只羊杀掉了。(     )
4.华佗的故事还有很多,你熟知哪个呢?用一两句话告诉大家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我会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乌鸦和百灵鸟

乌鸦真不明白,百灵鸟为什么能够唱出那么动听的歌来。人们一谈起百灵鸟,都会称赞(zàn)它。

乌鸦想:我要是能像百灵鸟那样,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那该有多好啊!乌鸦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去找百灵鸟请教,求百灵鸟帮它达到目的。

百灵鸟告诉乌鸦:“要想有一副好嗓子,唱出美妙(miào)动听的歌声,得每天清早起得早早的,不管春夏秋冬都要坚(jiān)持(chí)练习,这样长期不断地练下去,一定会获(huò)得成功。”

乌鸦还没听完百灵鸟的话,就怏(yàng)快地飞走了。

害怕困难的人,什么也不会得到。

1.这个故事一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有________句话。
2.怎样才能有一副好嗓子呢?百灵鸟是怎么说的,在文中找出来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乌鸦还没听完百灵鸟的话,就怏(yàng)怏地飞走了”是因为:(  )
A.乌鸦觉得自己没有唱歌的天分。
B.乌鸦害怕困难,不愿意练习。
C.百灵鸟不肯真心帮助乌鸦,不愿意教它唱歌。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我会读短文,完成练习。

画蛇添足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赏给手下的人一壶酒。参加的人很多,这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他心想:“他们画得真慢,我再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还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么?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他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1.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提议(______)  赞同(_____
2.用“——”划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3.“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他添上脚呢?”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蛇没有脚,不能给蛇画脚。
B.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揠苗助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  半)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 皮)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节)。”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 会)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1.选择正确的字,在括号里打上“√”。
(办  半)法  筋(疲 皮)力尽   一大(截 节)
2.选择正确的说法填到括号里。(    )
A.那个人的力气没有白费,禾苗长高了一大截。
B.那个人的力气白费了,禾苗没有长高。
C.那个人的力气白费了,禾苗都枯死了
3.你知道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吗?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选词填空。
劝说 劝告
1、经过同学们的(   )后,他终于听从了大家的(    )。
焦急 镇定
2、在危急关头,(   )只会适得其反,只有保持(   ),才能最正确地处理问题。
糊涂 明白
3、他看上去做事很(   ),其实他心里(   )很多道理。 
严格    严肃
4、一向很(  )的李老师(  )地批评了他。
教育   教诲
5、山村的孩子渴望受到良好的(   )。
6、虽然我离开母校多年了,可是老师们的(  ),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写出下列词语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巴望—(_____)  焦急—(_____)  精疲力竭—(_____
反义词:明白—(_____)  镇定—(_____)  防患未然—(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两匹马

两匹马各拉一辆大车。前面的一匹马走得很好,而后面的一匹常常停下来。于是人们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挪(nuó)到前面一辆车上去。等到后面那辆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后面那匹马便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家越是要折磨你。”

他们来到车马店的时候,主人说:“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我养两匹马干吗?不如好好地喂一匹,把另一匹宰(zǎi)掉,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

他就这样做了。

1.用“___”画出后面那匹马说的话。你认为它说的话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短文,你知道这两匹马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会选词填空。
爱护   保护
1.我们要(______)课桌椅,不在上面乱涂乱画。
2.青蛙是(______)庄稼的卫士。我们要(______)它。
意思   意见   意义   意志
3.这是一部非常有教育(______)的影片。
4.你对这件事有什么(______)?
5.抗日将士的(______)非常坚强。
6.这句话是什么(______)?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回答问题。

滥①竽②充数

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到齐宣王那里请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给他很高的待遇,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其实,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接一个地吹给他听。

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注释:①滥:làn,失实,不真实,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

1.根据文章的内容,选一选,填一填。(填序号)
 _________喜欢讲排场,常叫三百人一齐吹竽;
 _________也爱听吹竽,但喜欢一个接一个地吹给他听。
a齐湣王                b齐宣王
2.把文中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句子找出来,画上“____”。
3.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溜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        (        )
A.有真实本领的人才被埋没了。
B.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队伍里充数。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