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二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大声  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  流利)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细心  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大声  厉声)________问道     (一字不漏  流利)________地背了出
听得很________(细心  认真)
2.请用横线画出孙中山回答同学的话,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A.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自然就明白了书中的道理。
B.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问,只有多读多问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甜藤儿

六月里,挺热的天,我和小伙伴龙狗子上山采桃金娘。太阳火辣辣的,我们很快就觉得口渴了,我们吃了一些桃金娘,还是很渴。龙狗子便提议去喝水。我们便向一眼山泉走去。

正走着,龙狗子一弯腰,随手从草丛中揪下一棵小藤儿来,对我说:“喏,甜藤儿,嚼一点儿!”

我有点怀疑地说:“是吗?能吃吗?”

“我还能害你?”龙狗子提高了嗓门说,接着就从藤上摘下几片叶子,放进嘴里。

我只好也学着他的样子,摘了几片叶子,放进嘴里,嚼了起来。嚼了几口,我觉得那些叶子是苦的,不是甜的。

“呸呸!真苦!”我赶快把叶子吐出来。

龙狗子见了,只是抿嘴笑。

吐掉了叶,我吸了一口气。我觉得嘴里甜丝丝的。

到喝泉水的时候,嘴里的甜味就更明显了,每喝一口水都觉得清甜清甜的。

“真甜!”我抹抹嘴,高兴地说。

龙狗子看了我一眼,眉毛笑得弯弯的。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常有这种情况:一开始你觉得苦的东西、苦的事情,到头来,它却是甜的。

1.作者一开始觉得甜藤儿的滋味是_______,后来吸气的时候嘴里_______。(     
A.甜丝丝、苦
B.苦的、更苦了
C.苦、甜丝丝
2.作者长大后知道了什么?(     
A.一开始你觉得苦的东西、苦的事情,到头来,它却是甜的。
B.事情与甜藤儿一样,都是苦的。
C.事情与甜藤儿一样,有若有甜。
3.对“一开始你觉得苦的东西、苦的事情,到头来,它却是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一开始的感觉跟到最后的感觉发生了变化。
B.很多事情,虽然最初是苦的,但是,苦尽甘来,最后的收获让你觉得那曾经的苦其实是甜的。
C.每个人对甜和苦的感觉不总是一样,有时会反过来的。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风睡着了

风奔跑着,吼叫着,来到草原。它要卷起青草下面的黄沙,吹向田野,吹向城市。草原对风说:“风啊,瞧你跑得那么急,累得呼呼直喘。别再逞(chěng)强了,我不会让你卷走黄沙的。”风经过草原,带走的只有草原的清香。

风继续奔跑着,吼叫着,来到树林。树林对风说:“风啊,瞧你跑得那么急,累得直喘。别再淘气了,在我这儿休息休息吧。”风躺在树林的怀抱里,在树叶沙沙的催眠声中,风慢慢地睡着了。

1.风奔跑着,吼叫着,它来到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补充句子,把句子变有趣。
风慢慢地睡着了。
小河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风还会去哪些地方呢?谁会对风说话呢?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延伸小阅读。

风托着风筝在天上飘。孩子们看见了,高兴地喊:“看,这风筝多美呀!飞得多高呀!”

风筝神气地对风说:“老兄,你那么卖力气,谁也不表扬你。我呢,一点儿力气不花,可大家都夸我。”

风听了这话,悄悄地走了。风筝马上往下落,一直掉到了地上,再也飞不起来了。

 

1.孩子们是怎样夸奖风筝的呢?用“_____”画出相关语句。
2.风筝很神气地对风说了一些话,找出来,画上“﹏﹏﹏”。
3.风筝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小小模仿秀。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哪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糊里糊涂   摇头晃脑    鸦雀无声
①他背书总喜欢(__________)。
②老师刚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___________)。
③你这样(_________)地背,有什么用呢?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慢吞吞的小熊

早上,闹钟响了好久,小熊还(hái  huán)在床上不肯起来。妈妈催促:“小熊,快来吃早点。”小熊回答:“慢点有什么关系?上课还早。”

下午放学,同学们快步走回家。小熊背(bèi  bēi)着书包,这儿看一下那儿站一下。同学催促:“小熊,快点回家,天要黑了。”小能回答:“慢点有什么关系?回家也没事做。”

考试了,小熊的动作很慢。考试结束时,小熊还有一半的题目没有做。

小熊没有及格,暗暗下决心:“要改掉慢吞吞的坏习惯。”

1.用“√”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慢点有什么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慢点有关系B.慢点没有什么关系
3.小熊的坏习惯是(  )。
A.做事慢吞吞B.爱玩
4.小熊养成了这样的坏习惯,结果怎样?后来,他下决心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文章,你收获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练习

一场大雨过后,秋姑娘带着画笔,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她把大地画得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美丽极了!

②秋姑娘来到公园里用她的画笔轻轻一挥,霎那间公园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的菊花仙子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红得像火、黄得像金、白得像雪……一棵棵高大的银杏树,黄澄澄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金扇,扇哪扇哪,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凉爽。枫树的叶子火红火红的,耀眼.灿烂,一片片火红的枫叶飘呀飘呀,就像一张张明信片写满了给大地妈妈的祝福!

③秋姑娘又来到果园里,用她的画笔轻轻一点,哇!好一片丰收的景象,一个个红红的苹果像小朋友的笑脸挂满枝头。甜甜的菠萝像一只只黄色的小刺猬。紫莹莹的葡萄像珊瑚珠。像玛瑙串十分惹人喜爱。火红火红的柿子像一个个红通通的小灯笼似的。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飘哇飘哇,飘到农民伯伯的心坎里去了……

④秋姑娘,你真是一个伟大的画师!

1.一棵棵高大的银杏树,黄澄澄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金扇,扇哪扇哪,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凉爽。
这句话把_______ 比作_______ 
仿写:菊花仙子的样子(___________),银杏的叶子(_________),枫树的叶子像(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
仿写句子:______________
3.课文运用了什么样的结构: 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的孔子

孔子年轻的时候,对周礼的知识已经很熟悉了,可是他仍旧不断地努力钻研。

有一回,他去参加太庙里的祭(jì)祀(sì)典礼,由于是第一次碰上,什么都觉得新奇有趣,见到每一项礼节、每一件祭物,都虚心地向内行人打听。有人嘲笑他:“谁说这个陬(zōu)邑(yì)大夫(孔子的父亲做过的官职)的后代懂得礼呢?瞧他这没完没了地问,大概什么也不懂。”孔子听了却很坦然:“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呀!”

祭祀结束后,人们要回家了,可他还抓住人家的袖子不放,非要问个明白才行,弄得人家都有些不耐烦了,便称他是“每事问”。孔子听见了心里还挺高兴哩。“每事问”怎么不好?难道不学不问还能从天上掉下知识来不成?就这样,执着的孔子很快对周礼达到了精通的地步,在他30岁的时候便有人专门向他学习周礼了。

1.在文前横线上加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最恰当的是(     )。
A.努力钻研B.虚心打听C.勤学好问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孔子认为“每事问”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__________)
②孔子知道“每事问”让人不耐烦后,就不再抓着别人问问题了。      (__________)
③孔子坚持“每事问”,后来才成为一个对周礼精通的人。           (__________)
3.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读了短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蜜蜂和蚂蚁》,完成文后练习。

蜜峰和蚂蚁

人们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不少采蜜图,诗人写了不少赞蜂诗,甚至刚会说话的孩子也唱着“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看到人们对蜜蜂的喜爱和赞美,蚂蚁的心里像开了锅似的: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们也天黑才回窝。我们干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为什么人们只夸奖蜜蜂,不称赞我们?蚂蚁的心里不舒服极了。

有一天,蚂蚁在树枝上找食物,看见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问道:“喂,蜂儿,你说我们蚂蚁勤劳不勤劳?”

“你们跟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罗!”

“那为什么人们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蜜蜂笑了。“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人们……”

“哦,原来这样。”蚂蚁口服心服,从此再也不忌(jì)妒(dù)蜜蜂了。

1.因为蜜蜂__________,所以人们喜爱并赞美蜜蜂。
2.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吗?简单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在你的周围,有哪些人也具有蜜蜂的这种精神?请举一个例子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