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北师大版(2001)|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往事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什么?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作用是()
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介意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写一段趋势,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3.根据上下文,试推断下面词语的含义。
应:________________
菡萏:_______________
4.“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中“我”的感情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1.从第一自然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性格特征是(   )
A.慈祥善良B.乐观开朗C.多愁善感D.沉稳冷静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_____描写,写出鲁迅先生走路_____的特点。
3.鲁迅先生认为休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一只贝》,回答问题。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漂亮,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

有一次,它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了,便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过来,把它们的软肉吞噬(shì)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漩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它们的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颈上。人们都在说:______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又带着棱角,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只好忍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地忍受着,它说不出来。

它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它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整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nì)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了。他们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啊,那贝壳呢?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1.联系上下文,认真读文中画有波浪线的句子,在下列横线上填入描写人物动作或神态的词语。
“这是什么东西?”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地说。
大人____________________,说:“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孩子_________________地问。
大人__________地说:“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在文中的横线上,使文章前后意思连贯流畅。(填序号)
A.“这孩子多么漂亮!”“这贝壳多么漂亮!”
B.“这孩子多么贪玩!”“这沙滩多么漂亮!”
C.“这沙滩多么漂亮!”“这孩子多么开心!”
3.“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为什么“可怜”?又为什么“可敬”?
(1)说贝可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贝可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只丑陋的贝,因为不漂亮而被孩子们忽略,这大概算得上是一种失落吧。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种长久的内在折磨却孕育出了一颗闪光的珍珠。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多选)
A.这多么像我们每个青少年成长的历程啊——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B.凡是像这只贝一样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做出奉献的人,都是可敬的。
C.漂亮的珍珠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多么可惜啊!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就在伯父逝世的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 伯父送我两本书 一本是 表 一本是 小约翰 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 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1.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姓张的帽子带到了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      )
(2)把枣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      )
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含义。
伯父的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句子中,“伯父这句话”指___________;“我又羞愧,又悔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一句鲁迅说过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爷爷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 上面写着 煮书 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哪能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得心应(yīng  yìng)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      )能体会文章情感,(      )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chǔ  chù)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
1.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在第一节的空白处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得心应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5.从爷爷的话中,我们知道了“煮书”的含义: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拓展延伸
怀念鲁迅先生
在鲁迅先生逝世的那一天,在万国殡仪馆中,有许多名声显赫和默默无闻的人都来见他们曾经从心底万分敬佩的——鲁迅先生最后一面。
其中有那位曾经被鲁迅先生救护过的车夫,他低着头,把手放在胸口,默默地在悼念着什么。结束来宾祷告的时候,他用平稳的脚步走过来对我(周晔)说:“你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吧,上次我看见过你,那时我还不知道为我疗伤的是鲁迅先生呢,我只是常常在地上的旧报纸上看到鲁先生,老天爷真是太不公平了,连鲁迅先生这么好心肠的人都要他……。”说着他便放声地大哭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便轻轻地走了。
我在料理伯父的后事时,看到了伯父生前的女佣阿三,他对我说她在打扫伯父的房间时发现伯父所坐的藤椅上有一个地方好像被什么东西顶出了一个洞,后来仔细观察了一下,原来是伯父在咳嗽的时候就用一支钢笔顶住肺部。听到这里我的眼泪便夺眶而出,这时阿三对我说:“鲁迅先生,经常半夜写文章,有时候一直写到我早上起来做早餐,我还想鲁迅先生那么早起来干嘛?到后来才知道原来鲁迅先生经常为了爱国事业而不分昼夜,万分忙碌地写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嘴上不说,其实心中是很疲倦的,只是不想让你们担心。”
对,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1)找出第一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      )———(      )
从这对反义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2)文中省略号表示                                                                        
(3)读课文画线句子,想象鲁迅先生忍痛写作的情景写一段话,要求用上5个动词。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七、小小练笔场。
类型:书面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提优
怀念孙犁先生(节选)
铁 凝  
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李克明编辑热情邀请我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这对于我是个机会,而我却面露难色。可以说,这是我没有见过世面的本能反应;也因为,我听人讲起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韩映山看出了我的为难,指着他家镜框里孙犁的照片说:“孙犁先生……你一见面就知道了。”
我带了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编辑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1) 理解文中的两个成语的意思,并单独说明加点字的含义。
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言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这对于我是个机会,而我却面露难色”一句中,“这”指代什么?“机会”是指什么?“我”又为什么会“面露难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每个自然段加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戴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查一查,找一找。我知道了铁凝是当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对孙犁先生的认识有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漫游。
回忆我的母校
我从来不知道,我童年时就读的小学校的老师一直记着我。我的侄子现在就在那所小学读书,有一次回家乡时,我的侄子对我说:“我们的老师知道你的,她说你是个作家,你是作家吗?”我含糊其辞。我侄子又说:“我们M老师说,她教过你语文的,她教过你吗?”我不停地点头称是,心中受到了某种莫名的震动,突然意识到一个人会拥有许多不曾预料的牵挂你的人,他们牵挂着你,而你实际上已经把他们远远地抛到记忆的角落中了。
那所由天主教堂改建的小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美好而生动的,但我从未想过再进去看一看,因为我害怕遇见教过我的老师。我外甥女小时候也在那所小学上学,有一次我去接她,走进校门口一眼看见了熟悉的礼堂,许多往事掠过眼前,脚步神奇地变得恍惚不定。我想继续往校园深处走,但走了没多远恰好看见校长从办公室出来,那个熟悉的身影竟然使我望而却步,大概在几秒钟的犹豫之后,我慌慌张张地退到了小学的大门外。
……
离开母校20年以后,我收到了母校校庆70周年的邀请函。
但是开始我并不想去,那段时间我正好琐事缠身。我父亲在电话里的一句话使我改变了主意,他说:“他们只要半天时间,半天时间你也抽不出来吗?”
一个秋阳高照的午后,我又回到了我的小学,孩子们吹奏着乐曲欢迎每一个参加庆典的客人。我刚走到教学楼的走廊上,一位曾经教过我数学的女教师快步迎来大声叫我的名字,说:“你记得我吗?”“我当然记得。”事实上我一直记得每一位教过我的老师的名字,让我不安的是她这么快步向我迎来,而不是我以学生之礼叩见我的老师。后来我又遇见了当初特别疼爱我的一位老教师,她早已退休在家了, 她说要是在大街上她肯定认不出我来了,她说:“你小时候特别文静, 像个女孩子似的。”我相信那是我留在她的记忆中的一个印象,她对几千个印象中的一个印象,虽然这个印象使我有点窘迫,但我却为此感动。
就是那位白发苍苍的女教师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穿过走廊来到另0一个教室——那里有更多的教过我的老师注视着我,或者说是我紧紧地握着女教师的手,在那个时刻我眼前浮现出20多年前一次春游的情景,那位女教师也是这样握着我的手,把我领到卡车的司机室里,她对司机说,这孩子生病刚好,让他坐在你旁边。一切都如此清晰。
我忘了说,我的母校两年前迁移了新址。现在的那所小学的教室和操场并无旧痕可寻,但我寻回了许多感情和记忆。事实上我记得的永远是属于我的小学,而那些尘封的记忆之页偶尔被翻动一下,抹去的只是灰尘,记忆仍然完好无损。
1.填上合适的词。
(     )的角落 (     )的印象 (     )的脚步 (     )的身影
(     )的旅行 (     )的女孩 (     )的母校 (     )的记忆
2.在选文中找出相应意思的词语。
(1)震撼(     )
(2)看着却不敢向前(     )
(3)拿不定主意(     )
(4)完完整整没有损失(     )
3.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
你实际上已经把他们远远地抛到记忆的角落中了。
                                                             
4.写几个表示“思念”的词语。
                                                       
5.听了侄子的话,我为什么心中受到了某种莫名的震动。从下面 的选项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   )
A.侄子说话太没礼貌。
B.侄子的话使我想起老师。
C.我突然意识到老师牵挂着我,我却已把他们抛到记忆的角落。
了。
6.“事实上我记得的永远是属于我的小学,而那些尘封的记忆之页偶尔被翻动一下,抹去的只是灰尘,记忆仍然完好无损。”这句话意思是(   )
A.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母校,因为母校对于自己很重要。
B.母校应该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而且应该完好无损。
C.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它就像陈年的酒,虽然瓶上布满了灰尘,但打开后依然是那样的清香怡人。
7.为什么听了父亲的话,我改变了不想回母校的主意?
8.为什么“现在的那所小学的教室和操场并无旧痕可寻,但我寻回了许多感情和记忆”??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阿Q正传》。鲁迅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请你读一读下面的小故事,你会对鲁迅先生了解的更多。

鲁迅与理发师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1.给下面的多音字加拼音。
理发(_______)发(______)现
穿着(_______)旧衣服      穿着(_______)随便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随便——__________惭愧——___________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又感受到了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