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理解。

看戏

晚上,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剧场也是静静的。

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走路的石阶上都坐着人,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简直是一个人海。

大幕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陆续登上了舞台。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

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____下来,____在地上,____到空中,____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的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绪也渐渐进入高潮。我们的女主角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这位艺人的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先生。

1.将下列词语恰当地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陡然——(                      轻盈——(       
矫健——(                      优雅——(       
3.结合短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剧场“简直是一个人海”,说明了广大群众衷心喜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2)“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这个比喻是说京剧舞台像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即。(       
(3)“辽远”与“逼近”,“柔和”与“铿锵”是两对反义词,用在一起使句子前后矛盾,显得不合适。(       
(4)短文着力渲染了观众的表现,这样写既表现了观众的热情,又烘托了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突出了文章中心。(       
4.用“      ”画出描写梅兰芳先生歌声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用两个成语来赞美梅兰芳先生的舞台艺术,这两个成语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滋养民族的心灵。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图表一:
问题
愿意
一般
无所谓
你愿意深入了解本地民族文化技艺吗?
55.92%
37.28%
2.37%
你愿意法定节假日增加中国传统节日吗?
86.09%
8.88%
2.97%
图表二:

1.填空:传统节日知多少。
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传说或故事,比如乞巧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_____________节与“屈原投江”的故事有关,_____________节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
2.结合以上两个图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大多数同学愿意了解本地民族文化技艺,但不愿意法定节假日增加中国传统节日。
B.大多数同学愿意深入了解本地民族文化技艺,但只有少数同学愿意积极参加宣传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
C.大部分同学非常愿意积极参加宣传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
3.请写一条宣传语,号召大家来保护传统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爱的力量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

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

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①)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

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既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②),也要看她的造化。

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

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

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女孩凉凉的手,柔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

男人抬起头,吃惊地看着护士,少顷,脸上流满泪说:“谢谢,谢谢!”

女孩唤一声“妈妈”,护士答应一声,而护士与那个女孩差不多年龄,还没结婚。

女孩像落水者抓到了一根稻草般死死(③)护士的手,呼吸慢慢均匀下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护士像一位真正的妈妈那样,一有空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着她的手,跟她说话,讲故事,轻轻地唱歌……直到那女孩完全醒来。

医生说:“她能苏醒是个奇迹。”

女孩说:“我感觉到妈妈用一双温暖的手,一直牵着我,一直牵着我,把我从一个黑黑的冰冷冷的井里拉上来……”

人们把赞扬的目光投向那位充满爱心的护士,护士的脸微微红了说:“我记得读过一句名言,母爱可拯救一切。”

1.给文中标有①②③的地方选择最恰当的词。 
①A、恳求B、哀求C、要求 (_____)       ②A、希望B、期望C、渴望(_____
③A、抓住B、攥紧C、牵着(______
2.这位女护士做了一件什么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孩苏醒是个奇迹”,请问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歌颂母爱的名言或诗句很多,请你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最想对这位女护士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①19 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②1830 年 11 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 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③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不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④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⑤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 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⑥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 39 岁。

(资料袋) 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 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1.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下面哪个描述错误?( )
A.列强瓜分,国土沦丧B.人民被欺凌被压迫
C.目睹惨景,满怀悲愤D.年轻富有音乐才华
2.肖邦的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
A.祖国的泥土特别芳香。B.要肖邦牢记自己的祖国,不要忘记生他养它的故土。
C.让肖邦记住老师和同学。D.临时找不到送给肖邦的礼物,只好用“泥土”送别。
3.肖邦谱写《革命练习曲》的目的是什么?( )
A.倾诉心中的苦闷B.激发国人奋起抗争
C.打发无奈的时光D.控诉侵略者的罪行
4.肖邦在弥留之际,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
A.他的心脏很值钱,带回去可以卖给患了心脏病的人。
B.肖邦的心脏还是新的,带回祖国可以捐赠给需要的人。
C.肖邦遵照老师的叮嘱,要把心脏带回祖国献给他的老师。
D.表明肖邦虽然身在他乡,却时刻想念的自己的祖国,他的爱国之心至死不变。
5.结合文章及资料袋,在读第⑤小节肖邦临终前对姐姐的话语时,我们应该采用(    )的语气来朗读。(1 分)
A.无奈B.害羞C.坚定D.哀求
6.结合资料袋的内容,你可以感受到肖邦怎样的丰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与表达。(没有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使用。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远远胜过了“有”。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京剧趣谈》节选

1.京剧表演中,在道具使用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的情景,把你感受到的艺术之美用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
3.《金玉奴》将碗搬上舞台,要表现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    )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    )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他,对他钟爱有加。

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路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屠格涅夫听闻后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很大的轰动,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    )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    )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来是因为生活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并无当作家的想法。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让他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他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家。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在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写的这句话,竟影响了这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我想,我为什么除了做小偷,就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与欣赏对立的是漠视与诋毁。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信”的解释有:①音信,信息;②信用;③书信;④听凭,随意。给下列加点的“信”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姑母写(____) 笔涂鸦(____) 
言而有(____) 通风报(____)
3.解释下面的词语。
(1)钟爱有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脱胎换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写了两个故事,请用简短的文字加以概括。
故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梅兰芳摔盆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台上擅长饰演旦角,也就是女性角色,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深受大众喜爱。可是,作名男性,要把握好女性角色的心理、表情,难度不小。

一次,为了表现一位女性吃惊的样子,梅兰芳一再思索,把女性吃惊的样子反复模仿了几遍,总觉得不够味儿。这天,一回到家里,梅兰芳趁正在整理衣服的妻子不注意,随手抄起一个瓷盆狠狠地往地上摔去。冷不防听到“咣当”一声巨响,妻子惊得身子一抖,大叫一声,手里的衣服也扔到了地上,半天才说出话来。妻子的这一吃惊的神情,梅兰芳看得清清楚楚。后来据此反复琢磨,巧妙地融进他的表演中,将人物演绎得更加活灵活现。

1.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活灵活现——(_______
冷不防——(_______
2.京剧舞台上,角色的划分分为____________四大角色,其中梅兰芳擅长演的是________角。
3.梅兰芳为了表现女性吃惊的样子做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观舞记(节选)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    );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    );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功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mán)斗薮(sǒu)龙蛇动”来概括了。

1.把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中。
盛怒   喜乐   哀愁   娇羞
2.第3自然段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卡拉玛舞蹈时的_____和_____描写来展示其绝美的舞姿。其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精妙的舞蹈,渲染出卡拉玛舞姿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作者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画出文中最能表现舞者舞蹈时最高境界的语句。
5.下列是对短文的理解,在正确的说法后面“√”。
①作者主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将难以表现的舞台艺术描绘得形象生动。()
②卡拉玛姐妹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舞蹈。()
③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优美的诗歌故事,让人跨越隔阂,心灵相通。()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看到等候在校门口的妈妈,小慧大步流星地向妈妈走去。
B.看着同学们因胜利而高兴得忘乎所以的样子,王老师欣慰地笑了。
C.我们要珍惜大自然慷慨无私的馈赠,不要滥用自然资源。
D.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光明的心曲

傍晚,最后一抹阳光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在我写字台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渐渐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

无意中见到的新鲜形象,总会引起我的遐想。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晖,我发愣了。我总觉得它们像什么,像什么呢?

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那是燃烧着希望之火的一位小姑娘的眼睛……

也是在一个晩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的林荫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啊,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洒在茂密的森林深处。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在晚风里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的头顶上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专注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双本该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翳子——啊,竟是一位盲姑娘!

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这样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是从一位盲姑娘的口中唱出的?

“……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

歌声依然飘来,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抱包成一个拳头,紧紧地贴着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充满阳光的地方……从她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幸福而又灿烂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远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这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唱吧,盲姑娘,你有一颗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淡无光的。

墙上的夕晖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

1.如果不认识“翳”字,要使用______查字法,先查______,再查______。
这个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遮蔽;②眼睛角膜病变后遗留下来的瘢痕。“翳”字在“翳子”中应选第______种解释。
2.下面是三位同学对第六自然段中“心头一阵震颤”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我”终于见到盲姑娘,情绪非常激动
B.“我”看到这位姑娘有双漂亮的大眼睛,感到很吃惊
C.“我”没想到这位双目失明的姑娘能这么愉快地唱歌,因此感到很惊讶。
3.作者听到盲姑娘唱歌时产生的联想有哪些?请在文中用“______”画出一处。
4.下面对文中画“     ”的句子中“仿佛”一词的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作者感觉盲姑娘和自己一样,在歌声中看到了流着清泉、充满阳光的地方。
B.盲姑娘实际没有遥望远方,因为她看不见,只是在做这样的姿态,歌唱才更自然。
C.盲姑娘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是她专注的神情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5.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夕晖,这属于对______(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这两种描写有以下两个作用:A 深化主题;B 推动情节发展。开头描写的作用是______,结尾描写的作用是______。
6.下面对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闪着光芒的歌”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指的是盲姑娘向往光明的精神。
B.指的是盲姑娘向往的光明灿烂的地方。
C.指的是盲姑娘那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7.结合短文内容,写写你对“光明的心曲”这个题目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