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内阅读。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选文描写了升旗仪式、____________的场景。
2.“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话题突然转变C.表示声音延长
3.选文中画“——”的句子表达了人们______之情,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______的气氛。
4.文中加点的“瞻仰”一词能否换成“注视”?为什么?
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各题。

开国大典(节选)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到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选文第1自然段写的是阅兵的场景,第2、3自然段写的是_______的场景。
2.检阅时,最能表现群众激动和欢喜的句子是 ________
3.用“ ”画出选文第2自然段中描写毛主席动作的句子。
4.“两股‘红流’”指的是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材料一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材料二 ①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②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材料三   图1

1.材料三中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发生在________(填写时间,包括年、月、日)的____(填写地点)。其中手拿稿纸,站在话筒后的人物是______(填写姓名)。
2.材料三中图2是根据材料一绘制的简单的方位图。其中,图中序号“____”表示“五座白石桥”,序号“②”表示___________。图1中的人物当时就处在图2中的序号“_____”处。
3.材料二写的是开国大典前群众入场的场面,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其中,描写“面”的是第______句,描写“点”的是第______句。
4.体会材料二中带点词的含义。
(1)第①句“直奔”一词写出了人们________的心情。
(2)第②句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①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②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 檐)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③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zì zhì)飘(佛   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④……

⑤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   niè)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⑥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5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等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⑦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拍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用“√”选择正确的字或注音。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欢腾(         )   观看(         )
B.找反义词:喧哗(         )   开始(         )
3.课文按____顺序来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场面,重点写了_________这两个场面,体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对党、对新中国、对人民领袖的_________
4.第①自然段所用修辞手法是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第⑥自然段画“﹏﹏﹏”修辞手法是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的感情。第⑦自然段所用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
5.第⑥自然段写的是_____的场面。作者按照______的顺序,依次写受阅的_________________,先后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等兵种的威武风采。这样描写场面的好处是:___________
6.细读第⑦自然段并作如下标注__________
7.写三个表现节日人多、热闹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①自然段中“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_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会传到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景象?发挥想象,试着写一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谈一谈你阅读本文后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快乐阅读,我能行:

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          ),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

1.这段话选自《___________》。
2.从下面各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A.肃静     寂静     安静
B.宣告   宣布   宣读
C.热情   热烈   热心
3.这三个自然段按(         )顺序,写了(             )(             )两个程序。
4.“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5.文中画线部分,表达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文核心语段阅读。

开国大典(节选)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tǎn     tǎng)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jù jǜ)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1.给文中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2.这个片段描写的是________的场面(用小标题概括)。受检阅方阵的行进顺序是:海军两个排、________、炮兵一个师、________和骑兵师。
3.短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受检阅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整齐威武情景“________”的描写,写各个方阵的风采是具体的“________”的描写。这是“________”的写作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
4.结合短文内容和资料,谈谈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中空军方队发生了哪些变化?说一说,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资料一: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空军1个飞行中队,只有17架飞机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这几乎是当时人民空军的全部家底。
资料二: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空军方队和空降兵战车方队、地空导弹方队等12个空中梯队组成“蓝色方阵”,160余架飞机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表达空军将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空军的共同梦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与儿子

因公因私,我已经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故乡老屋里的老父。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我的泪水马上滚落出来,连忙推去所有事务,追风赶月,一刻不敢停留地往家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着笑着。

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叨过一阵子平平常常的家长里短,窗外夜风起处,虫鸣渐深,我打了个呵欠说:爸,咱睡吧。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外走,爸爸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我拦住他笑说: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乱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头仍寂静一片。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一沾枕头就睡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睡,就常用脚把他踹醒,任他熬着等我睡去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就装着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情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我的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说:睡吧。

1.文章第二段写父亲蹲在村口路旁守望时,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这个比喻生动地刻画出父亲守望神态的________________,说明父亲守望时间的________
2.通读全文,你会发现“我”追风赶月地回到故乡老屋,和父亲一起仅是先吃饭,再是聊家常,最后与父同寝。只为这些平淡琐事,“我”心里会感到失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我”先后两次落泪。第一次是由读信引起的,第二次是 __________
4.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体贴儿子,儿子也体贴父亲的事情各一例,试加以概括将其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对夜色、月色有一些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结尾部分写道:“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父亲为什么“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从“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等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会场的环境布置衬托出_______________的气氛。
(2)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描写了阅兵式上群众___________的场面,从中可以体会到群众___________的心情。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普通劳动者(节选)

王愿坚

林部长走下公共汽车,解下脖子上的毛巾,把脸上的汗擦了擦,便急急忙忙的扛起行李往工地上走。

走在后面的刘处长紧走了几步赶上来,把手里的零碎东西往将军面前一递,喘吁吁的说“部长,把背包换给我。”

“算了吧,你也不是小伙子。”将军看了刘处长一眼,笑了笑说,“咱两彼此彼此。”

他们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深深的激动了。对于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的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筑的防御工事是已被山洪冲采,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头、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的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找到了要去的单位的劳动地点。人们正在紧张的劳动着。在一道一米多深的土洼下面,平躺着一列斗车,战士们把砂土挑到崖边,在由另一部分人把它倒进车里去。他俩悄悄的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一个尖细的声音在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他不过有20岁,一张圆脸,厚厚的嘴唇上抹着一层淡淡的茸毛,一绺头发从软胎的帽舌底下露出来,被汗水牢牢的贴在前额上,显出一股调皮劲。他正挑了担砂土颤悠颤悠的走过将军的身边,调皮的笑了笑,露出一对白白的小虎牙。将军笑了笑回答:“我是个新兵嘛!”

“那……你等等。”青年战士连忙把筐里的土倒下,然后拔腿跑到滤沙架子底下拖来了一只大抬筐,往将军身边一搁,说道:“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

“好。”将军高兴的回答,说着就连忙蹲下帮他整理抬筐的绳子。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气喘吁(xū yǔ)   (liǔ lǚ)
2.劳动者”指的是_____。文中的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用“_____”画出来。
3.选文描写了一个巨大的_____场面。用“﹏﹏”画出相关的语句。在这个巨大的场面描写中,作者又抓住了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人物的描写。
4.画“______”的句子对年轻的战士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林将军的形象是我国老一辈革命者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以功臣自居,时刻严于律己。
B.这些老革命者,即使在和平建设下年代依然挺身而出,继续带领群众一同前进,争取新的胜利。
C.林将军代表的是千千万万的老一辈革命者,他们“普通”中含着不普通、平凡中包含着伟大,正表现了这个时代的美。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延伸阅读

国旗,冉冉升起

宽阔的长安街上,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             )的人已从(             )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升旗仪式的举行。

当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时,雄壮的军乐声划破长空,在广场的上空回响。矫健的国旗护卫队(             )地走出天安门,迈上金水桥。威武高大的擎旗手,肩扛国旗,在36名护旗手的护卫下,正步跨过长安街走向广场,他们身后是60人的军乐队。(             )的广场瞬时静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迎着曙光,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             )。

“敬礼!”

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广场上15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

庄严、肃穆、神圣。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

广场上、金水河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             ),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1.选择合适的词填到文中括号里。
英姿勃发             冉冉上升             心潮澎湃             万头攒动             四面八方             成千上万
2.本文描写了天安门前的一次升旗仪式,依次记叙的是______________、升旗盛况、_______________、升旗后人们的心情。
3.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激动的心情,用横线画出一处,并试着给它作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