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这段话主要是对人物的( )A.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 B.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
C.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 D.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填空。《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②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短文①自然段写狼牙山上激烈战斗的场面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下列不属于“点”的描写的是( )A.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 |
B.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
C.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
D.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②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④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⑤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⑥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⑦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⑧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节选文段主要写了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加点的两个词语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林则徐一声令下,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下盐巴,再把缴来的鸦片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下去。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1.这段话中工人们销毁鸦片的经过是五位战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战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联系上下文,理解“粉身碎骨”的意思。西溪且留下
沈小玲
①驱车路过留下镇,我看见一堵白墙,高大、宽广。上面有图有文。写着:富有留下,美丽留下,幸福留下。白墙里面是一块大工地,要建一座大型综合体。
②回来的路上,再次经过此地。“富有留下,美丽留下,幸福留下”,读着读着,就觉得广告语很有趣。我第一次知道“留下”可做如此理解。在我原有的记忆中,我只记得“西溪且留下”的美丽传说。
③相传,八百多年前,南宋皇帝赵构路过杭州西面一块地貌风光非常原始的“净土”西溪,看到小桥流水,芦花似雪,曰:“西溪且留下。”
④“西溪且留下”在西溪随处可见。“西溪且留下”是西溪的“代名词”。
⑤现在是秋天。在西溪,最美的莫过于柿树。
⑥老态龙钟的柿树,苍劲黝黑的枝干,稀稀落落的黄叶,挂满了火红火红的柿子。房前两株,院子里三株,桥畔五株,芦苇荡里一大片……七千多株柿树散落在西溪湿地的角角落落。
⑦据说,年纪最大的柿树有六百多岁。
⑧至今,我未曾见过那棵古柿树。闭上眼,我会幻想六百多岁的柿树上满是红红的柿子。
⑨有一年,我到永嘉乡下,看见家家户户门前都种上几株柿树,那是他们村的习俗。秋天一到,一树一树地红,整个村子很喜庆,很甜蜜。
⑩秋天的西溪,也喜庆,也甜蜜。
⑪明代有人赞西溪曰:“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
⑫西溪且留下。不管是黄橙、红柿,还是紫菱角,都因为原始,因为野趣。
⑬在阳光灿烂的初夏,我们坐一只摇橹船进去,小船咿咿呀呀,穿过小桥,穿行在弯弯曲曲的水面,划进芦苇荡。白鹭优雅地立在芦苇上,水声惊扰,飞走。随处可见粉色的野蔷薇,一簇叠着一簇,似乎要把所有的花全部绽放。时时听到鸟鸣,却分辨不出是哪只鸟儿发出的声音。水面有水草,有人在采水草。
⑭在河之洲,不知可有雎鸠?
⑮“野花!”
⑯“野花!”
⑰循着岸上孩子的声音,我往前方望去,那里有一大片蓝紫色的野花,我们停船,上岸。
⑱那块地凹凸不平,有低陷,有高耸,间或有几株大树,看不出有路,没膝高的蓝紫色的野花开满了,杂乱无章。真没有路。我们尝试着从花丛间走过,我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蓝紫花遮住了我的大半个身子,“置身花海”,我想应该就是那个样子。我猜想那地原应是空着的。我曾读过一篇文章:一位美国农夫,祖上传下一个遗训,要在自己劳作的庄园里留出一块空地,什么也不种,就让它荒着。因为静寂也是一种美。
⑲静寂也是一种美!
⑳此处的西溪一隅,原是静寂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就如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开遍了蓝紫色花的彼处,静寂更显。
西溪,是都市人放飞心情的后花园,是倾听灵魂声音的自留地。
且留下!西溪。
A.“留下”是地名,“富有、美丽、幸福”作为形容词形容这个地方。“留下”也可以作动词,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一语双关。 |
B.建房子的工地可以把旧房拆掉,但富有、美丽、幸福却留了下来。 |
我的战友邱少云(节选)
李元兴
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蹿,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这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儿,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祥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1.从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可以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