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北师大版(2001)| 四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练习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孩子走到桅杆顶端横木上是为了__________
2.用“——”画出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孩子面临的危险情况。
                                              
3.“四十秒钟——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是很短的,为什么“大家”觉得“太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你认为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船长的勇气(上)
很多年前,在辛辛那提州,我偶然走进一家书店,看到一个小孩在问老板是否有地理书出售。他,大约十二岁,面目清秀,衣服褴褛(lán lǚ)。
“多极了。”营业员说。
“多少钱一本?”
“一美元,我的小家伙。”
“呀,对不起,我不知道书会这么贵。”
他转过身,向门口走去。脚刚要迈出门槛,忽然又转过身,走了回来;
“我口袋里只有六十二美分。”他说,“先生,我赊(shē)账行吗?过几天我就来还清不足的部分。”
小家伙多么渴望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啊!当营业员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时,他的脸色显得多么沮丧!这失望透了的小家伙,抬起头,苦笑着看了看我,脚步沉重地走出了书店。我跟着走了出来。
“你准备怎么办呢?”我问。
“我到别的地方再去试试,先生。”
“我也去,看看你最后是怎么成功的,你不会介意吧?”
“不会。”他惊奇地回答。
我跟他连续进了四家书店,我们在四处碰了壁。小家伙的脸上布满了失望的阴云。
“你还要试试吗?”我问。
“不错,先生,我要到所有的书店里都去试一试,说不定我会找到一家肯赊账的。”
我们来到了第五家书店。小家伙勇敢地走到书店老板面前,讲明自己的请求。
“你十分需要这本书吗?”我问。
“是的,先生,十分需要。”
“你为什么如此需要呢?”
“学习,先生。我没钱上学。一有空,我就在家自学。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有书,假如我没有,我会落在他们后头的。再说,我父亲是个水手,我想知道他去过的那些地方。”
“你父亲现在还出海吗?”
“他已经死了。”男孩低沉地回答,头也沉重地低下了,眼睛里淌出一串泪珠,“我长大了也要当水手。”
“是吗,孩子?”老板盯着他,惊讶地问。
“嗯,先生,只要我还活着。”
“呃,小家伙,我告诉你我要怎么做。这本新书现在就给你,至于不够的部分,你什么时候来还都行。或者呢,我给你一本旧的,只要五十美分……”
“跟其他书一样,而且不缺页,只是旧了点?”
“对,跟新的一模一样。”
“哦,好极了,这样我还可以剩下十二关分。现在,我倒要庆幸没在别的店里买到这本书了。”
男孩付款时,老板用探询的目光看着我,于是,我把前面所发生的事情一古脑儿全倒了出来。老板在给男孩书的同时,又给了他一支崭新的铅笔,外加一沓(dá)雪白的纸。
“至少,小家伙,你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会使你出名的。”老板最后对男孩说。
“谢谢您,先生,您太好了。”
“你叫什么名字,小伙子?”我又问。
“威廉·哈特雷。”
“你还需要什么书吗?”
“当然,越多越好。”他迟疑地说。
我给他两美元,说:“这点钱给你吧。”
只见两行快乐的泪水从他眼睛里簌簌(sù)地流了出来。
“我可以用这钱给妈妈买本书吗?”
“当然可以。”
他的眼泪流得更欢了。他说:“你真好,我得好好谢谢你。我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报答你。”他记下了我的名字。(未完)
1.写出下列句中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1)小家伙多么渴望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啊!    (      )(      )
(2)“至少,小家伙,你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会使你出名的。”老板最后对男孩说。    (       )
(3)当营业员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时,他的脸色显得多么沮丧!    (      )(      )
2.回答问题。
小男孩流了两次泪,各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思考并回答。

认识父亲

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 炽烈)的心。我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是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母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间罪,有的为了儿子更好地活着,他们(原意 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了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跌倒 扑倒)在儿子摔下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 爸爸回来了 儿子 吃饭时 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一双筷子 它正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寻觅 寻找)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重 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1.把字写漂亮。
chì rè   jù lán   yán kù   péng pài
( )( )( )( )
2.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 √ ”。
3.请你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世界上父爱最崇高最伟大?(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说说儿子死后,钢琴家“只想到儿子出事地点看看”的 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简洁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说:母爱如山,父爱如水。我们在平时更多地赞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却常常忽视了父爱的深沉与长久。读了这篇短文,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

1993年10月,南宁市二中学生黄天明在第五届国际青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比(sài shài)中获得了银牌,为祖国争了光被评为“南宁市杰出中学生”新长征突击手”。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天明的成绩,来自他惊人的毅力和个人的勤奋。他十分喜欢数学,常常专心致志地做数学练习,往往为解一道题,花上几天时间。他想,如果从这里到火车站有三条路,把每条路都走一次,就能知道哪条最近、最快;学数学也是这样,常用多种方法计算,才能使今后的计算做到既准确又迅速。

天明从小学开始学计算机。多年来,他总是提前学习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课本。多少次,他为解一道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妈妈喊吃饭,他却走错了方向……就这样,他啃了一本又一本计算机书,打下了扎扎实实的知识基础。

具备了聪(yǐn yǐng)的天资和勤奋的精神,要取得优异成绩,还需要升华的(qì qiè)机。小学辅导员把他引入计算机那奇妙无穷的世界,推举他参加市、自治区、全国的多次比赛,让他崭露头角。进入中学后,学校购进新型的计算机供他随时操作。数学老师更是热心地辅导他,使他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1990年至1993年,黄天明以优异的成绩冲出了南宁、广西,走向中国,并飞向了世界。

荣誉没有使他陶(zuì zhuì),黄天明仍在不懈地拼搏。他正准备参加下一届国际青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大赛,去攀登新的高峰!

1.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给文章加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横线上。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聪明(____)       推荐(____)       优秀(____)       发奋(____)
4.“升华的契机”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天明要攀登新的高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苹果里的五角星

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一天,他来到我家,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刀,又向我要了一只苹果,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瞧着他说。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说着他把苹果一切两半。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1.根据下面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中。
(1)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_________)
(2)很少有人知道。(_________)
2.写出下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清晰(___________)       生疏(____________)
3.苹果里的“五角星”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哈尔威船长(节选)

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声和嘈杂声,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险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快救克莱芒!”船长喊道。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1.选文写了“_______________”这件事,把船遇难后人们的__________和哈尔威船长的__________进行了对比。
2.文中“伟大的灵魂”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画“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表现了哈尔威船长喜欢给别人下命令。
B.表现了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时的沉着和冷静。
C.表现了哈尔威船长非常有自信,认为灾难也要听他的。
4.你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的事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点儿人情味

1898年冬天,罗吉士继承了一个牧场。有一天,他养的一头牛因冲破附近农家的篱笆去啃食嫩玉米,被农夫杀死了。按照牧场的规矩,农夫应该通知罗吉士,说明原因。但农夫没有这样做。

罗吉士发现了这件事,非常生气,便叫一名佣工陪他骑马去和农夫理论。抵达木屋的时候,农夫不在家。农夫的妻子热情地邀请两位客人进去烤火,等她丈夫回来。罗吉士烤火时,看见那女人消瘦又憔悴,也发觉五个躲在桌椅后面对他窥探的孩子瘦得像猴儿。

农夫回来了,妻子告诉他罗吉士和佣工是冒着狂风严寒来的。罗吉士刚要开口跟农夫理论,忽然决定不说了。他伸出了手。农夫不晓得罗吉士的来意,便和他握手,留他们吃晚饭。“二位只能吃些豆子,”他抱歉地说,“因为刚刚在宰牛,忽然起了风,没能好。”

在吃饭的时候,佣工一直等待罗吉士开口讲杀牛的事,但是罗吉士只跟这家人说说笑笑。饭后,朔风仍在怒号,农夫夫妇一定要两位客人住下。于是两人又在那里过了夜。

第二天早上,两人喝了黑咖啡,吃了热豆子和面包,肚子饱饱的,便上路了。罗吉士对此行的来意依然闭口不提,佣工就责备他:“我还以为你要为了那头牛大兴问罪之师呢。”

罗吉士半晌默不作声,然后兴奋地回答:“我本来有这个念头,但是我后来又盘算了一下。你知道吗,我实际上并未白白失掉一头牛。我换到了一点儿人情味。世界上的牛何止千万,人情味却稀罕。”

1.文中“形容人一句话也不说”的四字词语有两个,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吉士为什么要找农夫理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重点刻画了主人公罗吉士的心情变化,请写出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
4.事情的结果是什么?罗吉士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主人公罗吉士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部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写出孩子追赶猴子时的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_”画出能说明当时情况危急的句子。
3.当孩子获救后,大家会怎样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船长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当时你就在甲板上,目睹这一过程,你会对船长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魂飞陷阱

在我们山区,每逢暑假,小孩子都要帮大人干点活儿,这不,我的好朋友志辉来约我了,我立刻带上竹篮、铲子,和他顺着蜿蜒小道上山掘笋。
钻进竹林,真好玩啊!一缕缕阳光从密密匝匝的竹叶缝隙中穿过,投影在地上就像一串串鸡蛋。黄莺在枝头排练节目,溪水在岩石上叮叮咚咚地弹着琵琶。地面上铺着厚厚的竹叶,踩上去像弹簧床。我兴奋得像一只撒欢儿的羊羔,举着铲子四处蹦跳。刚跑了没几步,忽然脚下踩了个空,我一个鲤鱼打挺,双手随惯性向后一甩,铲子正巧插进坑洞边的土中。我抓紧铲柄,双脚悬空,低头一看,惊叫一声:“妈呀,陷阱!”洞底的竹扦子插得就像成年人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树叶簌簌往下掉,一股寒气直逼心头。我吓得拼命大叫:“救命,救命啊!”志辉正低头掘笋,突然听见惊叫却不见了我的人影,他慌忙奔过来,俯身一看,发现我正处于千钧一发的时刻,便“啊”的一声跳起来,逃走了。
求生的本能支撑着我。我腾出一只手想抓住坑洞边的草藤,不料刚一动,铲子边的泥块便噼噼啪啪地落下来,我不敢再动了,只好用脚踩着粗糙的洞边,以减轻手臂的承受力。竹林中,余晖消失了,山谷中回荡着我的惨叫。我低头望一望陷阱,一支支竹扦子就像猛兽的獠牙,似乎在颤动、在呐喊:“掉下来呀!快掉下来呀!让你变成一个马蜂窝!”偏偏我的脑中又闪出一个可怕的念头:要是真的掉下来一只野兽,那还得了!我吓得更是浑身酥软。这时,一个幽幽的声音从半空中传来,我的身子也飘飘然飞出了洞口。“啊!你不是小山子吗?三年来怎么一点儿也没长高呀?”小山子叹了口气说:“我还能长高吗?三年前的今天我不幸掉进陷阱,竹扦子戳进我的肺,妈妈不忍心拔出竹扦子,在送我去医院的路上,我就……不想三年之后,陷阱边还没插警告牌……”说着,他就来抓我的手,我害怕得大声叫起来:“我不要死!我不去!……”
“兰心,别怕,大叔来救你了!”啊!是志辉的爸爸。他探进来半截身子,抓住我的手,洞口外的志辉和爷爷拽着他的双脚,大家像猴子捞月般地把我拖了上来。
“好危险哪!这孩子竟然没事,真是命大!”来看我的邻居都这样说。爸爸说:“劫后余生,这是不可多得的生活体验,也是你人生中一笔可贵的财富!”
1.“我”和志辉去竹林干什么?(  )
A.看羊羔B.掘笋
C.玩耍D.赏景
2.“千钧一发的时刻”指的是(  )
A.小山子遇险的时刻。
B.脑中闪过可怕念头的时刻。
C.志辉正低头掘笋的时刻。
D.“我”掉进陷阱的时刻。
3.画“﹏﹏”的句子,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我”害怕到极点的心理?(  )
A.联想B.对比C.比喻D.排比
4.有人说,第二自然段描写竹林美的句子跟文章主题矛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____”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趣答难题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人民(敬畏 敬爱)的领袖,在外交领域,周恩来总理也是享誉世界的外交大师。

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周总理介绍完中国建设方面的成就后,记者们纷纷提问。

有的外国记者对中国存有(偏颇 偏见),提出来的问题让人很难回答。每次周总理总能随机应变,绕过暗礁。

一个记者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存款?”这是一个带有(挑衅 侵略)性质的提问,其实是在嘲笑中国穷。

周总理不慌不忙,幽默地说:“十八元八角八分。”全场都愕然了,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周总理解释道:“当前我国发行的人民币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它们加起来是十八元八角八分。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很好,币值稳定,在国际上享有(荣誉 信誉)。”

大家听了周总理的精彩解答,不禁热烈地鼓起掌来。

(有删改)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根据繁体字写出简体字或者根据简体字写出繁体字。
拾(____)           二(____)           五(____)
3.短文的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至七自然段是_____________的关系。
4.“暗礁”在短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
5.周总理回答的“十八元八角八分”的意思是什么?用“____”在文中画出。
6.周总理被称为外交大师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