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六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片段,完成练习。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根据片段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
(1)片段中提到的植物名称,除紫罗兰外,还有(______
A.花圈    B.花瓣    C.花草    D.石蕊地衣
(2)下列哪一项作为片段的主要内容更为贴切(______
A.助手的不慎    B.试纸的发明    C.奇怪的现象    D.反复的实验
(3)片段主要运用了下面的哪种方法来说明观点(______
A.举例子    B.列数字    C.作比较    D.设问
2.研读细节,完成填空。
“扑鼻而来”,可见花香(__________);“这才发现”,说明波义耳平时忙于(__________),而并不十分留意花圃。从“摘下、插入、急忙、冲洗、重新插入”等细节中可以看出,作为化学家,波义耳还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3.“事物总有正反两面”,请你以此为观点,简要评价片段中那个“不慎”的助手。
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表里的生物(节选)

①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   )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②(   )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   )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   )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

③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1.把下列关联词依次填人文中括号中。
不但   所以   而且   可是
2.第①自然段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把它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我”对于父亲表的“秒针会自己走动”“会发出清脆声音”的原因下的结论是______
4.节选部分表现了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完成下列题目。

1.说说它的含义:
_____________
2.请设计一条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与理解

感受优雅

①第一次感受到优雅,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那天,我骑车路过使馆区,要横穿一个没有红绿灯的街口的时候,看见一辆小轿车疾驶而来,我捏住闸,单腿支地,等它过去。

②出乎我意料的是,那车也减速停了下来,车里一个胖胖的老外,微笑着冲我挥手——让我先过去。

③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有些失礼,可能是正处在第一次与外国人交流的局促中,我竟没有任何表示,低头匆匆而去。

④哪怕笑一下也好,我后来想。

⑤但那一次,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优雅。

⑥后来,学会开车以后,也曾有几次在人行道前把车刹住,然后优雅地微笑、挥手。然而,我看到的是无表情的人流,听到的是身后哇声一片。被我挡住的司机们,不许我优雅,鸣笛的时候肯定在说:这人真慢。

优雅,有时真的很难,在别人眼里,那是另外的事情。

⑧还有一次,参加一个公司的宴会。组织者可能是怕说完了就吃太没品位,事先准备了几个小节目,想给食客们添些丝竹之乐。领导致辞后,公司的一位小姐走上台,演奏《梁祝》。当时我就想:完了。

⑨果然,小姐优雅的琴声很快便淹没在觥筹交错之中,虽然其间服务员几次调大麦克风的音量,但仍一次次地被鼎沸的人声盖住。小姐后来草草地结了尾,红着脸下了台。

⑩这时,席间才传来稀落的掌声。是组织者太天真了,听众们暂时还没有达到双重享受的阶段。他所期待的台上台下交相辉映的场面只会出现在德国或奥地利的电影中,我想。

⑪前几天,在某公司的演示会上,我再次看到了这种人文的反差。

⑫那次演示会中间有个休息,百十来位听众三五成群地散开来,挤在大厅里喧哗,摩肩接踵,像一个集市。

⑬这时,一个西服笔挺、满头金发的外国人(对不起,又是一个外国人)出现在会议室门口,他看了一眼熙熙攘攘的人群,略一迟疑,但还是走了出来。

⑭他小心翼翼地左右躲闪着,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在人缝中慢慢地前行。他冲每一个与他目光接触的人点头致意,如果谁在前边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就停下来,等着,而决不像我们所习惯的那样分开众人。

⑮最后,在走了许多的曲线,几乎绕了一个大弯之后,他向我站的大门口走来。我侧侧身,让开通道。他看见我后,点了点头,经过我身边的时候,还轻声说了一句:“Thank you!”

⑯这个洋人,在腾挪间,把他的教养解释得一清二楚。

⑰我真的服了。

⑱这种与世无争的优雅,已经比较接近本意,而不是我们所刻意的那种,比如装束,比如动作,比如在宴会上拉拉小提琴。

⑲那不是真的优雅。
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局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⑶段中“我竟没有任何表示”的“竟”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⑺段的画线句子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⑽段中“听众们暂时还没有达到双重享受的阶段”具体表达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认为“这种与世无争的优雅,已经比较接近本意”。综览全文,谈谈“我”所说的优雅的本意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你写出不同长河中使用的敬词或谦辞。(限用二字词)
1.邀请朋友到家中做客,你可以说:“我在家_______你的到来。”
2.请别人阅读自己的作品,应谦虚地说:“请您多提宝贵意见”或“请您 _______。”
3.询问长者年龄,应尊敬地问:“您老人家____________?”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类文阅读。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钻研问题,做那些需要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事情。

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从兜里掏出个指南针给他玩。他拿着摇来摇去,发现里面的小针总是指着一个方向。他想看看是什么东西吸着小针,打开一看,什么也没有发现。难道是小针在作怪吗?他开始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爱好)。

爱因斯坦上了小学,因为他很少说话,有的同学笑他笨,老师也不大喜欢他。

有一天上手工课,大家都把自己的作业交给了老师,老师在一大堆泥鸭子、布娃娃、蜡水果等作业中,拿出一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后来他站起来小声地说:“有的。”

同学们(惊奇 奇怪)地看着爱因斯坦 只见他从书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 摆在桌子上 说 老师 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 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 老师看他这样认真 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1.用“\”画去括号中不合适的词语。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讨厌——(______)   渺小——(______
3.开始老师不大喜欢爱因斯坦,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文中最后一段加上标点。
6.读了短文,再结合本篇学过的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地平线

小的时候,我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地向那树丛奔去。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如同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我问。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大懂了,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那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1.“不受任何拘束。形容自由自在。”指的是文中(________)一词。它的近义词是(________)。
2.文中“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联系上下文,说说它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中“地平线”指的是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短文。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hū tuó)河岸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的树林,上上下下的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并没有看见一只飞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宁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味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黎明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个张开的喙(读huì 鸟嘴)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鸟要准备唱歌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向天空离开树林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摘自《童年的牧歌》)

[[QOrDeR]]文章用“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开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春天的黎明,父亲来到树林边怎么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父亲喜欢鸟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写道“我茫茫然地望着宁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飞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我只闻到浓浓的苦味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为什么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一段话,再按要求答题。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看得多了,不以为奇。(_____
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_____
3.这里的“?”“!”各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只要弯一弯腰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些小石子儿,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决定遵照这一指令,便弯腰捡起几颗石子儿。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中掏出石子儿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石子儿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昨晚怎么就没能多捡些呢?

这是科学家巴甫洛夫讲的一个故事,尤其发人深省的是,他在讲完故事后说:教育就是这么回事——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才会发现以前学的科学知识是珍责的宝石,但同时,我们也会觉得可惜,因为我们学的毕竟太少了!不是吗?教育送给人的明明是瑰丽的宝石,可总有人因为弯腰太累而视而不见,结果白白地错过了许多机会。

还有个故事更意味深长,是歌德在他的叙事谣曲中讲的。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并用这三文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检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不会弯腰或疏于弯腰,是糊涂;而耻于弯腰者,肯定是傻子!

弯腰的确有点累,但如果农民不弯腰,他能开镰收割吗?

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后悔不迭:__________________
意味深长:__________________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珍贵的宝石”“瑰丽的宝石”在文中所指的意思一样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它强调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