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六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

沙丁鱼

①在多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纳米比亚大西洋沿岸附近海域常常会出现大批鱼类和海洋甲壳类生物的死亡。经过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是海里的浮游植物腐烂而释放出来的有毒二氧化硫气体。

②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这种有毒二氧化硫气体的散发,在一段时间会出现明显的停顿。直至两年前,英国研究人员巴库和南非研究人员维克斯发现:有毒气体的散发停顿期,正是当地沙丁鱼的繁殖期。意外收获让科学家加紧了研究步骤,通过反复计算,终于推测出原来是数百万的沙丁鱼吃掉了将要飘向海岸线的浮游植物,因而减少了气体散发。

③沙丁鱼是鲜鱼家族的一员,栖于海水表层,体上部浅绿蓝色,腹面银白色,体长述40厘米。一般100克以上的沙丁鱼营养价值最高,含油量在15%至20%之间。它繁殖能力极强,全年产卵。如果没有意外干扰,它可存活13年之久,可谓鱼类中的寿星。沙丁鱼贵源十分丰富,在丰年产量可超过400万吨。

④美国是捕捞沙丁鱼的主要国家,有着庞大的沙丁鱼捕捞船队,他们经常利用夜间在大西洋沿岸附近海域进行捕捞工作。此时在渔船上很容易看到成片的银色鱼群,如同巨大的飘带在海面浮泛。当船长20到30米的围网船队来到离岸6公里的水域时,大片的鱼群就会乖乖地游入围网。渔民们将捕捞品保存于冷冻海水箱内。这些冷冻沙丁鱼主要销往日本,在那里被加工成许多不同的产品。据专家估计,沙丁鱼年捕捞量维持在20万吨左右。但目前沙丁鱼捕捞量不受指标限制,而主要由市场需求决定。一直以来,沙丁鱼因为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它还作为鱼饵或养殖鱼用饮料来销售,商业前景非常看好。

沙丁鱼成了人们的“香饽饽”,引发人类的极大兴趣,导致过度捕捞。直到这次科学家们的偶然发观——沙丁鱼可以吃掉海里有害的浮游植物,才使沙丁鱼的地位与价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继而科学家发出了“不要过度捕捞”的呼吁。

⑥巴库说道:“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无法让沙丁鱼发挥功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浮游植物繁衍开来,这些海域将成为未来海洋生物的死亡地带。同时浮游植物所释放出的气体还将拾大气层增加导致温室效应的甲烷、二氧化硫。”

⑦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行为,将会深深地改变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而这些影响是人类难以甚至是不可能挽回的。

1.请你说明“沙丁鱼成了人们的‘香饽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3)段,概括沙丁鱼的四个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中“这些冷冻沙丁鱼主要销往日本,在那里被加工成许多不同的产品”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说说“过度捕捞沙丁鱼”将会导致什么后果,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过度“开发”自然的行为,请结合文本与相关链接,拟一段30字左右的手机短信内容,发给经营野味的酒店或制造贺卡的厂家,表达你的心愿。
(相关链接)大量的野生动物被“请”上了酒桌,如穿山甲、眼镜蛇、虎纹蛙……人类用巨大的胃口吞噬着自然界亿万年造就的生命;一棵花了上百年苦心生成的大树,顷刻间轰然倒地,变成了几千张雪白可人的贺卡,在我们写上美丽心情与祝福的时候,成片成片的大树正在倒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窗前的树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雪后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瑰花如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小古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读小古文完成填空。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一儿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_____
远者小而近者大
一儿
____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____
两小儿分别从两个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儿以____的角度,一儿则以____的角度。两小儿“辩日”有理有据,可见他们是_______的孩子。
2.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怎么回答呢?写一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笑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篇幅短小,事中见理。我们六年级学过的《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__________的道理;《学弈》则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居里夫人的故事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动 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从此,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希望 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上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 愿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作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开幕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结束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主席台。这位老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播 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1.划去括号中不适当的词语。
2.选择一个最正确的答案,在(  )内写上序号。
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词语解释。
a“簇拥”的意思是(______)。
A.聚成一团   B.许多人紧紧地围着    C.许多人围着
b“盛誉”的意思是(_______)。
A.很高的荣誉   B.称赞          C.赞美、夸奖
②“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老人流下了“热泪”是因为(______
A.老人能参加开幕典礼,上了主席台,很激动,所以流下热泪.
B.老人被居里夫人的这种成名不忘小时侯教过她的老师的美德感动,所以流下热泪.
C.老人看到会场的热烈场面,感动得流下热泪。
3.本文主要写了居里夫人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你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主要用以扑救固体材料火(A类)、可燃液体火(B类)、可燃气体火(C类)及一般电器类火灾。灭火器因其操作灵活,应用范围广泛,被应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其操作方法:先拔下保险销,拉出喷管,然后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扫射,适用于扑救初期火灾。

材料二: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供参考。

(1)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时,应手提灭火器的提把,迅速赶到着火处。

(2)在距离起火点5米左右处,放下灭火器。在室外使用时,应占据上风方向。

(3)使用前,先把灭火器上下颠倒几次,使筒内干粉松动。

(4)如使用的是内装式或贮压式干粉灭火器,应先拔下保险销,一只手握住喷嘴,另一只手用力压下压把,干粉便会从喷嘴喷射出来。

(5)如使用的是外置式干粉灭火器,则一只手握住喷嘴,另一只手提起提环,握住提柄,干粉便会从喷嘴喷射出来。

(6)用干粉灭火器扑救流散液体火灾时,应从火焰侧面,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并由近而远,左右扫射,快速推进,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

(7)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容器内可燃液体火灾时,亦应从火焰侧面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扫射。当火焰被赶出容器时,应迅速向前,将余火全部扑灭。灭火时应注意不要把喷嘴直接对准液面喷射,以防干粉气流的冲击力使燃液飞溅,引起火势扩大,使灭火困难。

(8)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固体物质火灾时,应使灭火器嘴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左右扫射,并应尽量使干粉灭火剂均匀地喷洒在燃烧物的表面,直至把火全部扑灭。

(9)使用干粉灭火器应注意灭火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直立状态,不得横卧或颠倒使用,否则不能喷粉;同时注意干粉灭火器灭火后防止复燃,因为干粉灭火器的冷却作用甚微,在着火点存在着炽热物的条件下,灭火后易产生复燃。

(10)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扑救固体可燃物火灾时,应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喷射,并上下、左右扫射。如条件许可,使用者可提着灭火器沿着燃烧物的四周边走边喷,使干粉灭火剂均匀地喷在燃烧物的表面,直至将火焰全部扑灭。

(11)干粉灭火器应每个月都进行一次外观检查,主要检查灭火器压力表,当压力表指针低于绿线区时,应立即充压维修;新购买的ABC干粉灭火器罐体应5年进行水压测试1次,第一次检测后,以后每2年进行水压测试1次,罐体强制报废期限为10年。

1.下列不属于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扑救范围的一项是(    )
A.固体材料火B.腐蚀性气体C.可燃气体火D.可燃液体火
2.根据材料一,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操作方法的第一步是(    )
A.拉出喷管B.跑到火源处C.拔下保险销D.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扫射
3.用干粉灭火器扑救流散液体火灾时应从(    )扑灭。
A.火焰侧面根部B.火焰正面根部C.火焰侧面上部D.火焰下面上部
4.使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固体可燃物火灾时应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小练笔。(选做题)

有人认为“玩”这件事不能容忍,但是,世界上有很多新事物是“玩”出来的!如显微镜、飞机、蒸汽机等。请你用具体事例来证明“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个观点。

_____

 

类型:书面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着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全文围绕中心论点,从________两个方面来论证的。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方法来论证说理。
A.道理论证B.举例论证C.比喻论证
3.第①自然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自然段“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中“经历”和“感受”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自然段“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食物“消化时间表”

食物

消化所用时间

例1

例2

水果

30分钟~1小时
西瓜、苹果、橘子
香蕉时间最长

蔬菜

45分钟~2小时
瓜类蔬菜(冬瓜)所需时间最短
芋头时间最长

谷物

1小时30分~3小时
流质或半流质的谷物食品时间短
发酵食品消化率高,达98%

蛋白质

1小时30分~4小时
牛奶、豆浆比较容易消化
牛肉等完全消化需要4小时

脂肪类

2~4小时
植物油比动物油更容易消化
脂肪与谷物或蛋白质类食物共同摄入会延长后者的消化时间
 
1.王红下午2点要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赛前不宜吃太饱,不宜吃难消化类的食物,中午吃什么比较合适?(  )
A.猪肉、面包、牛肉B.香蕉、牛肉、鸡蛋
C.芋头、猪肉、豆浆D.苹果、牛奶、面包
2.李明在睡前有吃东西的习惯,从消化时间看,吃什么比较合适?(  )
A.香蕉B.牛奶C.牛肉D.猪油煎鸡蛋
3.张华偏食,爱吃肥肉、香蕉,请给他提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司空见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根求源: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为了证明观点,采用________的方法进行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先写波义耳发现__________,再写他____________,最终制成了____________
3.为了证明“成功来自勤奋”的观点,下列事例不适合选用的—项是(   )
A.童第周学习基础差,但他起早贪黑地学习,最终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
B.小时候,哥白尼对许多现象充满了好奇,总是缠着妈妈问这问那。
C.齐白石画笔不辍,到了晚年依然每日坚持作画三幅,最终他的画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D.中国女排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多次获得世界冠军。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精彩阅读。

两小儿辩日(节选)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探汤”在这里指(   )
A.天气很热。
B.天气闷热。
C.天气晴朗。
D.天气很寒凉。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短文描写的是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年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B.孔子认为第二个小孩比第一个小孩说得有道理。
C.两个小孩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的观点正确。
D.短文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3.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把对话写出来。
一个小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个小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小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个小孩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