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六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

春潮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   荫)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衰竭。朝阳处雪已(溶   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那冰封的大江在春天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更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乐!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整个大江的(坚   艰)冰崩溃了。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训   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春水在阳光下欢笑这,在清风中舞蹈着,仿佛在告诉沿途碰到的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株刚刚露出地面的小草: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字,恰当的打“√”。
2.从第二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请抄写在下面(写三至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挤”和“扯”这两个词表现了什么?这个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自然段中,春水告诉大地一个什么消息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打碗碗花

小时候,离我家不远,有一块荒芜的土地。荒地上的野花总是一茬接一茬,终年不断——除非雪花盖满了大地。

有一次,我跟着外婆从那儿经过,远远地就望见荒地上的野花开得一片粉红。走到近处,我才看清那野花生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碗”底还滚动着露珠呢。多么新奇,多么有趣的花呀!我挣脱外婆的手,蹦跳着去摘那花儿。

谁知,外婆一把拉住我,连声说:“不能摘,不能摘,那是打碗碗花。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

我被吓住了,将信将疑地看着外婆。外婆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

过了一些时候,外婆的警告逐渐地淡薄起来,而好奇心却强烈地鼓动着我,想要看看打碗碗花究竟是怎么使人打碎碗的。

吃饭的时候,我把一束打碗碗花藏在衣袋里,端起碗,一声不吭地吃着饭。我的心忐忑不安,真担心手里的碗像变戏法那样,突然间就碎了。但一顿饭吃完,那碗却安然无恙,丝毫也没有要破的样子。啊,打碗碗花——不打碗!

但我始终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怪名字加给它呢?那原是一种美丽、可爱的花呀!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安然无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信将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碗碗花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用“       ”画出来。
3.短文第6自然段表现了“我”从( )( )的心理历程。
① 惊慌 ② 担心 ③ 难过 ④放心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句子内容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打碗碗花会使人打碎碗。       ( )
(2)“荒”字一共有9笔,第6笔是竖折。       ( )
(3)打碗碗花有毒,外婆为了不让“我”去摘花,才这么吓唬“我”。       ( )
(4)在生活中有了疑问,要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甚至是亲自动手去做做。       ( )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轩。

心灵的眼睛

初冬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到豫西乡间去。

那是伏牛山的深处,山岗起起伏伏的,山上的树都凋尽了叶子,看上去灰蒙蒙的。在山脚下,我们见到了许多柿树。那些柿树有的劲干秀枝,有几个人合抱那么粗,有的是挂果没有几年的新树,树干泛着灰绿,树不粗,也不高。

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每一棵树的顶梢,都有五六个又红又大的柿子,不管那棵树是参天高大的古柿树,还是并不高大的新树,在落光了叶子的树上,那些鲜红的柿果就像一个个高挑的红灯笼,红得鲜艳而炫目。

有人说,可能每棵柿树就结那么五六个柿子,这里的农人还没来得及采摘。有人说,肯定是这里的人太笨,他们不敢爬到树的顶梢去摘柿子,所以低处枝上的他们已全部摘下,而顶梢的那五六个柿子就留了下来。我们都赞同第二种说法。

后来,我们在一个山脚下遇到一位打柴的老农,为了验证我们的结论,我们纷纷拥上前去对那位老农说:“是不是每棵树每年只能结三五个柿子呢?”老农笑着摇摇头说:“怎么会只结三五个呢?一棵树要结上许多的。”我们又吞吞吐吐问老农说:“是不是因为顶梢太高太危险,人们不敢爬到顶梢去,所以每棵柿树顶梢的几个柿子现在还留着?”老农淡淡地说:“我们故意留的。”

故意留下的?我们更不解。

老农笑着说:“人们劳作了一年,收获了小麦、大豆、玉米什么的,可以安心在家里有吃有喝过冬天的生活了,而那些鸟儿也忙了一年了,大雪封山、封了地,它们吃什么?这是俺们留给鸟儿们的果实,也是俺们这地方的风俗,如果谁要把树上的柿子摘光了,那大家就会瞧不起他,怎么和鸟儿争东西吃呢?”

我们一听,全楞了,老农看一眼我们说:“树上留的柿子,我们叫它‘老 柿’。”

不是摘不到,而是故意留下给鸟儿们吃的,想想我们刚才的匆忙猜测,想想我们给这里人下的“笨”字结论,我们的脸全红了。

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有许多时候,许多东西需要我们透过心灵去察看。

1.“我们”在伏牛山发现了一个什么奇怪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对感到奇怪的事情的推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老农的介绍,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有许多时候,许多东西需要我们透过心灵去察看。”你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峭壁上的树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搔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棵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1.选文前四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五段中找出具体体现“不鄙位卑,不薄弱小”的语句,用横线在原文上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像俯冲搏猎的雄鹰”“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像万仞峭壁的灵魂”,其中加点的“雄鹰”指____、“风景”指_______、“灵魂”指________
4.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李、杨、柳四种树,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渴望

晓萌今年过生日,他渴望得到一辆滑板车。街上的孩子们好多人都有。男孩子们凑到一块儿会比赛,滑得最快最溜的那个,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啊!

生日前三天,晓萌就开始为自己的礼物作谋划。他给爸爸详尽描绘了一个人蹬上滑板车之后的愉快感觉。然后,他在作业本的反面尽可能准确地画出一辆滑板车的图形。最后呈上的是一张价格调查表,上面开列着每个商场出售的滑板车的不同品牌、不同质地以及不同价格的清单。爸爸听完后,只是说一句:上学吧。晓萌愣了半天,也没想明白爸爸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日前一天,没见到爸爸的任何动静。为保险起见,他把那张滑板车价格调查表拿出来,用黑笔描得粗粗的,先搁在爸爸的枕头边,又用酱菜瓶压在桌子上,最后拿糨糊粘在冰箱把手上。晓萌心里想,爸爸肯定会看见的。

可是生日那天,早晨起床以后,晓萌彻底伤心了,因为爸爸什么也没有买。晓萌在家里垂着头站了好久。然后他背上书包,出门上学去了。

1.晓萌今年过生日渴望得到一辆滑板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日前三天,晓萌为自己的礼物做了哪些方面的谋划?想一想,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
3.第3段中画横线放、搁、压、粘三个动词表现了晓萌________的心理。
4.《渴望》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联系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小练笔。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如果母亲此时准备放下手中洗着的衣服,领着“我”外出,“我”高兴了,再看到同样的景物时,会是什么感受?请尝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书面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分钟

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教电话,并与那个渴望成功的青年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当那个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看到班杰明的房子(          )高大宽敞,(        )房间里却乱七八糟,一片狼藉。这景象令青年人颇感意外;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打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说着,他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很快:一分钟过去了:班杰明打开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了客厅。青年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出现了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     )摆放得井然有序,(   )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在漾着微波。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干杯,你可以走了。”

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很尴尬又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有向您请教呢……”

□眼前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眉头紧锁。突然,他大声说:‘我懂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只要把握住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理想的人生。”

班杰明舒心地笑了。青年人把杯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开心地走了。

后来,青年人给班杰明写了一封信,感谢班杰明对他的教育。

1.联系上下文,在短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在文中的方格内填上标点。
3.“只要把握住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理想的人生。”请写出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
4.“后来,青年人给班杰明写了一封信,感谢班杰明对他的教育。”想一想,青年人在信中会写些什么呢?试着简要写一写。
____________
5.写出两句珍惜时间的格言或诗句。
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远行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

“为啥?”

“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都是一大早便催我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 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 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 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越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福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 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 父亲问:“能背到半山腰吗? ”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时,父亲问:“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

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

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 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

父亲:“不,回家搭车。”

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

1.请以“儿子”为主语(作为句子的开头),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是小说中“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请补全。
不愿上学——__________——畏惧前行——__________——决定上学
3.文中的划线句很传神地表现了父亲当时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句中的关键字词,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不厌其烦地写了父子二人爬山过程中的对话,但其实,父亲真正要跟儿子说的话只有一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本文主旨的把握,最准确的一项是(     
A.告诉我们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学生,不能荒废自己的学业。
B.刻画了一个用心良苦教育儿子的父亲,赞美深沉的父爱。
C.给我们启示,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面对人生中的困境,我们要学会将一个大的困难化为一个个小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一地去实现。
D.批评儿子学习不好就不肯上学,卖猪崽累又想上学的想法,讽刺了生活中凡事只想轻松偷懒的一类人。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那个星期天(节选)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大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大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根据课文填空。
______)的变化   (______)的黄昏   (______)地消逝
2.第二自然段中出现三次“一声不吭”,每一次作者心里是怎么想的?请以第一人称写一写。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的心情从_____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的变化。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如果那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没把午觉睡过了头,你认为母亲会带“我”出去玩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