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六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居里夫人的故事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动 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从此,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希望 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上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 愿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作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开幕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结束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主席台。这位老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播 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1.划去括号中不适当的词语。
2.选择一个最正确的答案,在(  )内写上序号。
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词语解释。
a“簇拥”的意思是(______)。
A.聚成一团   B.许多人紧紧地围着    C.许多人围着
b“盛誉”的意思是(_______)。
A.很高的荣誉   B.称赞          C.赞美、夸奖
②“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老人流下了“热泪”是因为(______
A.老人能参加开幕典礼,上了主席台,很激动,所以流下热泪.
B.老人被居里夫人的这种成名不忘小时侯教过她的老师的美德感动,所以流下热泪.
C.老人看到会场的热烈场面,感动得流下热泪。
3.本文主要写了居里夫人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你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小练笔。(选做题)

有人认为“玩”这件事不能容忍,但是,世界上有很多新事物是“玩”出来的!如显微镜、飞机、蒸汽机等。请你用具体事例来证明“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个观点。

_____

 

类型:书面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着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全文围绕中心论点,从________两个方面来论证的。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方法来论证说理。
A.道理论证B.举例论证C.比喻论证
3.第①自然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自然段“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中“经历”和“感受”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自然段“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司空见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根求源: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为了证明观点,采用________的方法进行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先写波义耳发现__________,再写他____________,最终制成了____________
3.为了证明“成功来自勤奋”的观点,下列事例不适合选用的—项是(   )
A.童第周学习基础差,但他起早贪黑地学习,最终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
B.小时候,哥白尼对许多现象充满了好奇,总是缠着妈妈问这问那。
C.齐白石画笔不辍,到了晚年依然每日坚持作画三幅,最终他的画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D.中国女排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多次获得世界冠军。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片段,完成练习。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根据片段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
(1)片段中提到的植物名称,除紫罗兰外,还有(______
A.花圈    B.花瓣    C.花草    D.石蕊地衣
(2)下列哪一项作为片段的主要内容更为贴切(______
A.助手的不慎    B.试纸的发明    C.奇怪的现象    D.反复的实验
(3)片段主要运用了下面的哪种方法来说明观点(______
A.举例子    B.列数字    C.作比较    D.设问
2.研读细节,完成填空。
“扑鼻而来”,可见花香(__________);“这才发现”,说明波义耳平时忙于(__________),而并不十分留意花圃。从“摘下、插入、急忙、冲洗、重新插入”等细节中可以看出,作为化学家,波义耳还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3.“事物总有正反两面”,请你以此为观点,简要评价片段中那个“不慎”的助手。
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类文阅读。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钻研问题,做那些需要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事情。

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从兜里掏出个指南针给他玩。他拿着摇来摇去,发现里面的小针总是指着一个方向。他想看看是什么东西吸着小针,打开一看,什么也没有发现。难道是小针在作怪吗?他开始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爱好)。

爱因斯坦上了小学,因为他很少说话,有的同学笑他笨,老师也不大喜欢他。

有一天上手工课,大家都把自己的作业交给了老师,老师在一大堆泥鸭子、布娃娃、蜡水果等作业中,拿出一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后来他站起来小声地说:“有的。”

同学们(惊奇 奇怪)地看着爱因斯坦 只见他从书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 摆在桌子上 说 老师 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 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 老师看他这样认真 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1.用“\”画去括号中不合适的词语。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讨厌——(______)   渺小——(______
3.开始老师不大喜欢爱因斯坦,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文中最后一段加上标点。
6.读了短文,再结合本篇学过的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地平线

小的时候,我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地向那树丛奔去。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如同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我问。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大懂了,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那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1.“不受任何拘束。形容自由自在。”指的是文中(________)一词。它的近义词是(________)。
2.文中“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联系上下文,说说它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中“地平线”指的是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瓦特发明蒸汽机(节选)

瓦特是一个智慧非凡的孩子。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对发明创造最感兴趣。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前来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炉子旁边发呆,手里拿着笔和纸,地上有许多画过的图。他好心地说:“小瓦特应该上学了,别光在家用玩耍来打发宝贵的时光了。”父亲莞尔一笑,说:“谢谢你,我的朋友。不过,你还是看看我的儿子在玩什么吧……”原来,小瓦特在设计各种各样的玩具,还画了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6岁整,客人吃惊地说:“这孩子真了不起!”

又有一次,家里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个看门。他呆呆地看着炉子上烧水的茶壶。水快烧开了,壶盖被蒸汽顶起来,一上一下地掀动着……他想: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如果能制造一个更大的炉子,再用大锅炉烧开水,那产生的水蒸汽肯定会比这个大几十倍、几百倍。用它来做各种机械的动力,不是可以代替许多人力吗?

为了搞发明创造,小瓦特发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13岁开始学习几何学,15岁读完了《物理学原理》,17岁开始当学徒工。此后,他真正投入了蒸汽机的研制和发明,一发而不可收。

1757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当教学仪器修理工。那里既有完备的实验设施和各种仪器,又有许多著名学者和专家,还专门为他创办了实验车间。这些都给瓦特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1769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经过了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制成了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并且获得了第一台蒸汽机的专利权。

1.从父亲的“莞尔一笑”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可能是____________。
2.“一发而不可收”的意思是(   )
A.指事情一旦发生,就发展得非常迅猛,已经不是凭借人力能够结束的了。
B.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
C.指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
3.文章讲述了瓦特小时候的两个故事,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表现了瓦特_________的品质。
4.读了这篇文章,瓦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用上所有的力量

星期六上午,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水桶和一把亮闪闪的塑料铲子。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suì  suī)道时,他在沙箱的中部发现一块巨大的岩石。

小家伙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qǐ  zhǐ)图把它从泥沙中弄出去。他是个很小的小男孩,而岩石却相当巨大。手脚并用,似乎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滚地弄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这时他才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沙箱边墙。

小男孩下定决心,手推、肩挤、左摇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冲击 攻击),可是,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滑(tuō  tuǒ)了,重新掉进沙箱。

小男孩只得哼哼直叫,拼出吃奶的力气猛推猛挤。但是,他得到的唯一回报便是岩石再次滚落回来,(砸伤 划伤)了他的手指。

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整个过程,男孩的父亲从起居室的窗户里看得一清二楚。当泪珠(gǔn  gùn)过孩子的脸庞时,父亲来到了跟前。

父亲的话(温和 严厉)而坚定:“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抽泣道:“但是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爸爸,我已经尽力了!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对,儿子,”父亲亲切地(纠正 纠错)道,“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父亲弯下腰,抱起岩石,将岩石搬出了沙箱。

1.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词语。
3.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垂头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轻而易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男孩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可他父亲却说他没有用尽所有的力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坚硬(______)   渺小(______)   中心(______)   干扰(______)
7.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

不想发财的哲学家

泰勒斯是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他曾因预言一次日食而名彪科学史册。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记栽(zǎi  zài)了泰勒斯这样一段故事。

泰勒斯的诞生地——米利斯,当时是一座繁荣的商业城,那里的人们无不追求金钱和富有。而淡于名利的泰勒斯却只追求学问,从无发财的念头,过着贫穷的生活。于是一些商贾(gǔ  jiǎ)之辈就嘲笑泰勒斯说:“先生,您的学问是无与伦比的,可是您的贫穷不正好说明您的学问是毫无用处吗?”泰勒斯微微一笑,答道:“哲学家是不想发财的,但是如果他们想发财的话,是比你们更有生财之道的。——你们不信?那好吧,我明年一定发个大财让你们瞧瞧。”话音未落,商人们哄堂大笑起来。

泰勒斯为了回击商人们的奚落便暂时停下手头的哲学研究,只费了少许的心思就拟定了一个发财计划,尽管他实在没有发财之心。时值隆冬,橄榄油生意几乎无人问津(jīn  jīng)。而泰勒斯却竭其微薄财力,出人意料地租下米利斯城的全部橄榄榨油器。由于是榨油淡季,无人与他争价,所以他只付了极低的租金。尽管如此,他还是陷于濒(bīn  pín)临破产的困境。

他的这个近乎荒唐的举动更加激起了世人的嘲笑:这个自称大智大慧的哲学家原来是个傻瓜,要不就真是疯了。任凭世人奚落,泰勒斯不答一言。转过年来,橄榄获得空前的大丰收,加工橄榄油突然成为当务之急,而米利斯城的榨油器却全部为泰勒斯所垄断。人们只好高价到泰勒斯家加工橄榄油,泰勒斯因此而发了一大笔财,那些嘲笑过他的商人们瞠(chēng  tāng)目结舌。

原来,精通天象的泰勒斯早在冬季就预料到来年的气候会使橄榄大丰收。于是,泰勒斯自豪地向世界宣称:只要哲学家们愿意,就会轻而易举地发财致富。但他们是不想发财的,他们的雄心向往着高尚的目标。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泰勒斯非常贫穷?用横线画出来。
3.查词典。
(1)用部首查字法,“奚”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2)用音序查字法,“拟”查大写字母______,音节是______。
4.通过阅读短文,我们知道泰勒斯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5.这篇短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