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沪教版(2015)| 三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延伸阅读

飞行之王——蜻蜓

①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

②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时,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地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高出于飞机。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膀每秒钟要扇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____________。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几十千米而不着陆;它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会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③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如果飞机机翼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翼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现象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膀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翼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有删改)

1.填入短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可比拟B.望尘莫及C.无可奈何D.不可企及
2.蜻蜓能做的“特技”表演有_______________,它能做那么多的“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人们从蜻蜓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后,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飞翔之王”:蜻蜓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翔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sāo)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选自《开心趣味百科》)

1.解释词语。
骤雨初歇: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自在: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写了                。文章用到的说明方法有                               等。
3.蜻蜓能做哪些“特技表演”呢?用“   ”在文中画出来。再说一说,蜻蜓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中引用了“蜻蜓飞上玉搔头”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蜻蜓的诗句呢?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匏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科学家的猜想,他们猜想蝙蝠是靠敏锐的视觉在夜间飞行的。
B.蝙蝠是靠敏锐的视觉在夜间飞行的。
3.下面选项中不能体现蝙蝠习性的是(  )
A.夜里飞行
B.眼睛特别敏锐
C.捕捉飞蛾和蚊子
D.避开障碍物
4.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完成飞行任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弯弯的拱桥像彩虹一样横跨江面,坚实的桥墩像巨人一样稳稳地屹立在江心。桥下是终年流不尽的江水,桥上从早到晚是过不完的行人。过桥的人啊,成千上万,有谁注意过这普通的拱桥?然而,桥是值得赞美的,我要赞美这平凡的桥。  

我赞美桥的朴实。比起那几十层的高楼大厦,也许它算不上雄伟;比起那玲珑的建筑物,也许它算不上精致。然而,它朴素、庄重。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衣,但它有充实的内心。你看,不管人们把它安置在哪里,它总是默默地在那里承担着自己的义务,尽自己的职责。它把为人们开辟一条伸向彼岸的通道,当做最大的快乐。  

我赞美桥的勤劳。清晨,拱桥迎来了第一辆早班的汽车。深夜,桥上闪烁的灯光送走了最后一批夜班工人。每日里,无数车辆从它身上驶过,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它身上走过,脚下的流水也一刻不停地冲击着它。然而,它从未有过一点倦怠,也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它只是埋头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我赞美桥的无私。桥,是通向目的地的必由之路。人们在到达终点而欢欣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这曾经走过的桥,而桥却无私地把自己贡献给人们,甘当人们的垫脚石。  

我赞美桥,更赞美我们敬爱的老师,老师像桥一样朴实。他既不像著名科学家那样驰名中外,也不像电影明星那样引人注目。他们普通而平凡,但他们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教师像桥一样辛勤。多少静静的深夜啊,老师不辞辛苦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我们作业本上的条条批语,个个红钩,不全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吗?老师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上,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像火炬一样燃烧着自己。老师像桥一样无私。如果将来我能取得一些成就,那我要说,是老师用身躯为我架起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老师啊,您为我们无私地贡献了一切。

1.从文中找出含有下列意思的成语。
(1)形容数量极多。(_____________)
(2)不怕辛劳,艰苦。(____________)
(3)高大的楼房。(_____________) 
(4)必须经过的道路。(____________) 
(5)名声广为传播,各地都知道。(____________)
(6)引起人们的注意。(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伟大(__________)朴素(__________)
外表(__________)自私(___________)
3.作者赞美桥是因为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第五自然段中“我赞美桥,更赞美我们敬爱的老师”是全段的_________句,这一段是按照____________方法写的。
5.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为陈述句。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鲨鱼和救生圈

防御鲨鱼的救生圈和救生衣的研制可得归功于鲨鱼。

大家都知道,“海中霸王”鲨鱼是异常凶残。它经常袭击在水下作业的人和海面上正常行驶的船。为此,科学家一直寻找对付它的办法。又一次,一位好事者把一只饿了好几天的鲨鱼放进了水池里,轮流把涂了不同颜色的板块投入水中,结果每投一次,饥肠辘辘的鲨鱼就猛窜一次,咬住板块不放;惟独见了橙黄色的板块立即调转尾巴逃之夭夭,宁可挨饿也不肯靠近。重复试验了多次,结果都是一样。接着,实验者又用黄色光照射水面,鲨鱼便索性躺在水底“绝食”,一动不动。

根据鲨鱼这一特征,人们想到了将救生圈和救生衣涂成橙黄色。这样,既能吓跑鲨鱼,又能使营救人员易于发现目标,从而保证了人身安全。

1.防御鲨鱼的救生圈和救生衣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制的。
2.用横线标出本文的中心句。
3.类似本文的例子还有很多,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库,你有没有从周围的动物、植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写第一次实验时,作者先写实验的方法,然后写实验的结论。按照这样的写法,写一写你亲自做过的一次有趣的实验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书面表达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后提升

______

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出的冷光有黄绿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冷光(    )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    )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光的强度也比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种人类理想的光。

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三部分组成。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在荧光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与氧化合便发出荧光。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

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阅读短文,完成填空。
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_____,由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成。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_____转变成_____的过程。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选词填空。
发现    发觉    发明
(1)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________)了稳压仪。
(2)考古工作者最近又(________)了一座古墓。
(3)当他(________)自己上当时,那个骗子已溜走了。
4.给短文取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