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语文A版| 五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资料一:
 
资料二:

1.从以上资料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写出三条。注意语言简练、明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检查灭火器时,压力表指针在黄色区域表示灭火器已失效。
B.取出灭火器后,应先拔掉保险销,再去灭火。
3.消防演习中,王叔叔拿着灭火器对着火苗喷射,火一下子就被扑灭了,但是不久,火苗又燃烧起来了。请结合上述资料,说明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美文,完成练习。

泥人张(节选)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人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也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这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

1.读一读,体会下面动词的妙处。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也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下一块泥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泥人张在什么情况下捏海张五的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泥人张捏得逼真的句子。
4.泥人张捏的样儿很逼真,你会想到哪些成语呢?请写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列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海张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泥人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快手刘(节选)

冯骥才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妙莫测。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了?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子,西吹一口气,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有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一圈人,人们的视线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

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无比神奇。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人。

1.写出与下列意思相近的词。
惊奇——(________
居然——(________
钦佩——(________
2.快手刘变的戏法名为“_________”,用的三种道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变戏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从短文中我们能看出快手刘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长衫老者

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的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到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车轱辘碰伤孩子的事儿也不时发生。没人打扫它,打扫它也没用,整天尘土蓬蓬。人们气急时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就这样。乱乱轰轰,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色长衫,面红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不过。过过不久就返回来,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这位老者却不同常人。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忘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盒。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字:此路不通。又从小饭盒里捏出几粒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路过人若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走掉,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胡同陡然清静多了,过些日子这次纸条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仿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胡同自此大变样子。

它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景象,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这些饱受冒市井喧嚣困扰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的长衫老者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胡同前后不同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对长衫老者分别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的老者。
3.读下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饱受冒市井喧嚣困扰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同作者下面这个想法吗?请联系文章或生活实际写出理由。
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的长衫老者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书本第14课《刷子李》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父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他怕师傅难堪,既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刷子李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张大力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赳赳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此写在下边。

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像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张大力听了,正色道:“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哪!”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张大力怔了。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唯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1.这篇短文选自冯翼才的《俗世奇人》,下面出处与其相同的是(   )
A.《刷子李》B.《景阳冈》C.《将相和》D.《桥》
2.关于聚合成大门口放着的那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当于现在的广告作用。
B.用来试试人的力气大小。
C.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D.在张大力之前没人能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微动一动。
3.文中画“   ”的句子改写成“胳膊举得直直的”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到“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方法具体指什么?可不可以删掉不写?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类文阅读

木匠张三

张三是个小木匠儿,他的本名叫什么我不知道,人们都这样叫他,我也跟着叫。初次见面,我对他就颇有好感——午休时分,别人都横七竖八地躺着休息,只有这小伙子实在,干活不惜力。去的次数多了我才发现,重要的技术活儿总是少不了他,装推拉门时一个四十来岁的师傅摆弄了半天装不上,张三一上手,不到半个小时就完事了。在这支装修队里,他拿的是小工的钱,干的却是技工加小工的活儿。

原来,年仅19岁的张三,已经有了四年的“工龄”。15岁时,父亲让他学裁缝。家里老少七口,只靠二亩薄田根本不行。可是张三觉得,一个小伙子学裁缝。浑身的力气使不出,便自己作主干起了木匠。他心灵手巧,又肯卖力,技艺日见长进,每月下来,也有千儿八百元的收入寄回家里。

半年以后,一天晚上,我正在新居里伏案赶写一篇文章,忽然门铃响了,打开房门,一眼让出是张三。“啊,是你,请进。”张三依然那么强健,那么充满青春的活力,只不过衣着比在我家时“新潮”了许我:上身穿一件白色T恤衫,下身穿一条深蓝色牛仔裤。一晃,近二百个日日夜夜如水逝去,这中间张三遭受的坎坷与艰辛,以及获得的成功与喜悦,一切尽在不言中,全部融在了他递给我的名片上。那名片的头衔是:华普家居装饰公司施工队长。“张三,不错呀,进步了!”

张三略带羞涩地望我一眼,自语道:“进步了吗?”随即又自我否定说:“这不算进步,还是在为人打工。”我愕然了:“怎么?你也想当老板?”他反问我:“您不是说过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我还只有当老板的打算,没有当老板的实力,不过,再过几年,资金和经验积累得差不多了,我倒真想回家乡拉起一支装修队,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呢!”

——好个张三,我真为你高兴!

1.理解和体会带点词的意思,并用这些词再各写一句话。
(1)衣着比在我家时“新潮”了许多。
_____________
(2)张三略带羞涩地望我一眼。
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通过张三之口,引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话?
_____________
3.文章中的张三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 8 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
他就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
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 5 点钟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 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

7 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 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 5 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转眼到了 8 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
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 8 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 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本文的主人公是(  )。
A.送报少年B.“我”的儿子C.“我”
2.对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送报少年工作很认真负责,对人很有礼貌
B.“我”并不十分了解送报少年的情况
C.送报少年的工作强度大,任务重
3.“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这句话表明送报少年(  )。
A.他上学去,不送报的原因
B.他了解爸爸的情况,体贴爱护爸爸
C.他对爸爸身体差的情况十分了解,所以不送报
4.短文通过_____描写、_____描写、_____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5.文章的题目是“送报少年”,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去写“我”的儿子?
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

最优秀的人是谁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

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1.“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在这句话中,第一个“蜡”是指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找来的人,怎么能成为我的传承者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助手说自己明白了导师苏格拉底的意思。你认为他真的明白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能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泥人张(节选)

但是不一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儿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儿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1.在体现泥人张的技艺高超的句子后“√”。
(1)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  )
(2)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
(3)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  )
(4)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手还灵巧。(  )
2.泥人张是用哪两件事来“回报”海张五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抓住文中人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进行描写,突出了泥人张艺高胆大的特点。
4.请分别简要评价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泥人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张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