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语文A版| 六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练习。

乡情

陈德才

①但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__________;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的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那种对陌生世界的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是生命对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这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1.甲乙丙丁四处应引用的句子各是:甲____,乙____,丙____,丁____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给第②自然段横线处再续两句话,与前文句式相似、内容吻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自然段画线句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应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自然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将相和(节选)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壁,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圈出画“      ”句子中的动词,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蔺相如的       
2.用“      ”画出表现秦王喜爱和氏璧的句子。
3.画横线的句子写的是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言行,对他的做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秦王不讲道理在先,而如今璧在蔺相如手中。
B.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C.一个“撞”字,把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体现得淋漓尽致。
D.他想,璧碎了,秦王就得不到这块璧了。
4.下面对蔺相如提出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肯交出和氏璧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和氏璧是无价之宝,只有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能显示秦国换取和氏璧的诚意。
B.蔺相如已经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所以他假装提出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让秦王无法拒绝,从而赢得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
C.和氏璧涉及两国的外交,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能让天下百姓明白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唇亡齿寒

春秋时,晋国旁边有两个小国,那就是虢(guó)国和虞国。晋国想要举兵攻打虢国,但是要想攻打虢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

晋献公于是就以美玉和名马为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但是虞公贪图美玉和名马,还是答应了晋献公的请求,同意借道。

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正是虞国的依靠!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又怎么能够自保?虢国一旦灭亡,虞国必然就会随着灭亡。晋国的军队不可以招致,强盗寇贼不可以忽视,这种错误一次都已过分,又怎么可以再次去犯呢?谚语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啊!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

虞公依然不肯接受这一劝谏。

宫之奇眼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亡到了曹国。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

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目光短浅的虞公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出虢国的存亡与虞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最终成了晋国的俘虏。

1.“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表面意思是_________。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
2.宫之奇在劝谏虞公时,是怎样比喻虢国和虞国两国的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晋国想要攻打__________,必须经过__________,于是送了____________作为礼物,请求借道。结果晋献公在灭掉__________后,又灭掉了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历史故事呢?举出几个写在下面。(最少写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回到客舍,(     )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1.在文段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汉字。所填汉字表明蔺相如            
2.文段画“       ”的句子中,描写蔺相如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__,这表现了他有勇有谋,从容不迫的性格特点;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__,这说明秦王无可奈何,自愿认输了。
3.蔺相如偷偷派人送回和氏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文段出自《将相和》中__________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是(        )(多选)。
A.做事果断     B.不畏强暴     C.虚情假意
D.胆大鲁莽     E.诡计多端     F机智勇敢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壁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压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文中说“蔺相如看这情形”,“这情形”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这块壁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的原因是____。这充分表现了蔺相如是一个_____的人。
3.读画横线的部分,回答问题。
①这是对蔺相如语言、动作的描写,对他的这一做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B.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特别喜欢和氏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
C.蔺相如也不知道秦王会怎样做,所以作两手准备:答应,就举行典礼交出和氏璧;不答应,就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②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蔺相如是一个(      )的人。
A.机智勇敢    B.诡计多端    C.顾全大局    D.知错就改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歧路亡羊

战国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杨朱。有一天,杨朱的邻居跑丢了一只羊,于是全家出动寻找,又来请杨朱的僮仆帮助追寻。杨朱问道:“仅仅是丢了一只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去找?”

邻居说:“村外的岔路太多了,所以人去少了不行。”于是杨朱就让僮仆和邻居一起去找羊。

过了半天,找羊的人陆续都回来了。杨朱问邻居:“羊找到了吗?”

邻居垂头丧气地说:“跑丢了,没有找到。”

杨朱又问:“怎么会找不着呢?”

邻居回答:“岔道太多了,岔路之中又有岔路,谁知道跑到哪条路上去了呢?所以找不着了。”

“哦,是这样……”杨朱深思好久,整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见他这样,感到很奇怪,不解地问:“丢了一只羊,并不是一件大事,况且羊又不是老师您的,您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

杨朱回答说:“我并不是为一只羊而闷闷不乐,而是由这件事联想到我们学习和研究学问的事。如果我们在学习方面,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能专心一致,也会像在岔路上找羊一样,结果一无所获。”

1.“歧路”指________________。“亡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2.杨朱闷闷不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将相和(节选)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的《_______》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___________的经过。
2.选文中有一句话: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__________句。请将这句话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往回赶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语段,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这段话选自_____,主要人物是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手法。
(1)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
(2)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
(3)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      )
3.用一个小标题概括选文第2段的内容:___。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_____和廉颇的____;实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第1段中的人物对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将相和》片段,完成练习。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句中“厉害”的意思是(       
A.剧烈,严重B.严厉,严格C.凶猛,难以对付D.利害
2.文中画“﹏﹏﹏”线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的一项是(       
A.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B.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
C.秦王我都不怕,不会不怕廉将军。D.秦王我不怕,怕廉将军啊!
3.“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个句子,从强调保卫的对象来看,朗读时重音的词应是(       
A.他们B.同心协力C.保卫D.赵国
4.文中画“     ”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A.心理描写B.动作描写C.环境描写D.外貌描写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和氏璧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荆山采石,(意料  意外)的发现了一块石头。________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________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

    他把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厉王派人去检查玉。但是派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厉王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之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可是大家(仍然  果然)坚持认为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

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献宝玉。但是因为他失去了双脚,无法行走,于是他只能怀抱玉石坐在路边大哭。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把卞和接来。文王命人把那块石头剖开,里面(仍然  果然)有一块宝玉。

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________是卞和所献,________这块玉就被称为和氏璧。

后来这块和氏璧被制成皇帝的玉玺,代代相传,成为大中国统治者无上权力的象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玉石看上去是很普通的,只有有经验的玉匠才能分辨出隐藏在石头中的美丽宝玉。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________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________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
②________是卞和所献,________这块玉就被称为和氏璧。
2.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意料  意外)________的发现     (仍然  果然)________坚持
(仍然  果然)________有
3.这块宝玉为什么被称为和氏璧?它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
A.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也有宝玉。
B.一般的人不识得宝玉,只有非常有经验的石匠才识得。
C.有才华的人虽然可能一时不被人赏识,但他的才华最终将会显露。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